从接受美学看婚恋诗中意象的英译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诗经》早在三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然而《诗经》在这些国度最初只为少数的传教士以及汉学家所了解,后来才逐渐进入普通西方人的视野。发生这一变化,翻译工作功不可没。最初的翻译家多为传教士或汉学家出生,其潜在阅读者也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故翻译多有经学特征。后期的翻译家逐渐注重《诗经》的文学性,期望更多的普通西方读者能欣赏并接受《诗经》。《诗经》中婚恋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先秦时代人们爱情婚姻生活的缩影。而各种各样的意象,则是《诗经》婚恋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对意象的解读,构成了理解婚恋诗最关键的要素,进而也是将《诗经》再现给西方读者的基础。发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接受美学,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原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及阅读过程,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基础,接受美学提出了“期待视野”、“未定性和空白”、“具体化”和“视野融合”等概念。这里所谓的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作家(包括翻译家)在创作(再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应该适当地加大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度,以激发人们的理解和想象力,给人们的想象和理解留下广阔的空间。.本文以理雅各,韦利,许渊冲,汪榕培和任秀华的四个《诗经》英译本为基础,对其中婚恋诗的意象作出对比研究;博取众家之长,以期得出一些适用于《诗经》婚恋诗意象英译的原则和具体策略,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本文的比较分析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主要选取了其中的三个概念,期待视野,未定性和具体化,来对比分析意象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归纳出指导《诗经》意象英译的两个原则(读者中心原则和源文化中心原则),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意象的选取,措辞,多个意象关系的处理以及意象的省略)。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打破和拓展,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活动,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观众变化的期待视野。因此《诗经》的翻译虽有佳作,但还要继续进行。期望本文提出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策略能在《诗经》今后的翻译中贡献出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拜泉县在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中,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3个关系,突出抓住4个重点,做到5个推进,保证了试点工程的顺利完成,共完成26条小流域
提出了一种计算无航速具有自由液面的三维Green脉动源函数的方法。采用零阶Bessel函数的Laplace变换,将无航速具有自由液面的三维Green脉动源函数变形为易于截断处理的形式,实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输流管道在不同约束条件下进行流固耦合动力学模拟计算和模态分析,得到输流管道在不同约束方式下管壁特征点径向位移、应力与固支点反作用力历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