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创造冶铁技术和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宝剑、兵锤等兵器的锻制技艺为铁画锻制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出现于清康熙年间,是锻铁与绘画两种艺术结合的产物,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早期发展,从清康熙年间汤鹏创制铁画,到梁在邦的继承与发展,根据一些零星的资料,整理出并不清晰完整的脉络。好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传承,线索十分清楚。新中国成立之后储炎庆带着他的几位弟子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恢复工作小组,使之进入复兴发展时期。从50年代末人民大会堂以《迎客松》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作品的问世,在芜湖工艺厂的铁画生产的繁荣,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历了一个兴盛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创作了一批杰出的作品。世纪之交,随着工艺厂改制,芜湖铁画制作业的发展又进入一个调整期。近十余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传承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概括出五种传承模式,即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岗位传承、学校传承和研修班传承。每一种传承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总结每一种传承的特点时,对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当代传承谱系作了简要地整理。这些工作对于做好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传承发展的历史为例,特别是就新工具的引进所产生的市场变革、传承人群的变化等史实,对“传承”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得出传承不是不变、不可能不变的结论。为了了解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保护工作成效,通过对安徽省企业家群体的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家们对芜湖铁画、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认知度和定位,以及他们给予的宝贵建议,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该项目生存现状作评估。社会在不断发展,芜湖铁画的传承保护方式也应该创新,保护不只是对技艺,对传承人的保护,而应在文化空间的保护上下功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定期举行公益拍卖会等建议,都是对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保护发展的新途径的建议。了解芜湖铁画协会的工作,对于探讨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保护工作策略也很有意义。以此为起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探寻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和保护的新策略,希望能以芜湖铁画为例,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传承分析。探讨了传承的界定、铁画技艺的发展历史、传承谱系和传承现状相关情况。第三部分着力围绕芜湖铁画保护效果的阐述,并且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总结出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现象。第四部分,总结芜湖铁画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分析芜湖铁画协会为出发点,对芜湖铁画保护现状进行简单的评述,同时阐述自己论文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