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城市周边的村庄由城外村、城郊村逐渐演变成“城中村”。“城中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形态,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者等住房弱势群体的首选暂居地。“城中村”向市场推出大量的廉租屋,为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了容身之所,从正面缓解了对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冲击,“城中村”处在城与乡的夹缝之中,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城市正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所不能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以住房保障体系之外的非正式身份发挥了住房保障体系的实质性作用,外来人口把“城中村”当作进入城市的一个中间环节和跳板。“城中村”为住房弱势群体提供了栖息地,而外来务工人员则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的进程起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中村”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又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成为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毫无疑问,位于城市范围内的“城中村”将是改造的重点,因此,“城中村”所提供的住房保障功能也只能是暂时的。 那么在“城中村”改造完成之后,使得城市面貌有所改观,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是否也存在负面作用呢?“城中村”的存在对住房保障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本文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济南市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的变迁及对住房保障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分析“城中村”在城镇住房保障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出“城中村”出租房屋受住房弱势群体欢迎的原因,找出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不足,取长补短,并进一步探析“城中村”消失后,我国正式的住房保障体系该如何承接“城中村”非正式的住房保障功能,为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