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细胞表位肽的树突细胞介导的靶向性细胞杀伤机制的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免疫识别理论、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电子显微技术的不断进展与突破,大量研究证实发现T细胞对于抗原的识别是与MHC分子结合递呈的抗原短肽。有效的抗原表位肽可以通过树突细胞呈递到MHC-Ⅰ/MHC-Ⅱ途径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近年来又有科学家提出复合表位或改构表位可以增强单表位的功能。随着DC疫苗在临床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寻找有效的T细胞表位以增强DC疫苗在抗肿瘤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使外来抗原通过MHC-Ⅰ途径诱发CD8+CTL反应是DC在临床应用中的关键。该课题的设计主要针对病因明确的病毒性疾病,拟选择以乙型肝炎病毒源性肝炎为疾病模型,以细胞免疫所攻击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为靶蛋白,通过软件预测的方法分析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T细胞表位肽,将设计得到的表位修饰并合成。建立可标准化的DC培养平台;通过实验探讨表位肽对DC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理,为DC在临床的应用奠定基础。实验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T细胞表位肽的设计与筛选目的预测HBV核心蛋白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该蛋白片段上有效的HLA-2限制性CTL表位。方法从Genebank中选择B型(adw) HBV的核心蛋白,用软件CLC Protein Workbench3版本和SignalP3.0软件(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2.0/)对HBV核心抗原的编码蛋白质进行预测的一般生物学特性;采用SYFPEITHI远程预测数据库、PREDEPP数据库、基序法和多项式法共同对HBV核心抗原编码蛋白进行HLA-A2限制性CTL表位预测。结果通过软件对HBV核心蛋白进行分析,明确了该蛋白质的跨膜区,信号肽,亚细胞定位,抗原性位点。筛选了5条T细胞表位肽。结论预测方案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T细胞表位肽筛选的准确率。第二部分T细胞表位肽的鉴定、修饰与合成目的鉴定筛选出的5条肽生物学特性,修饰并合成与抗原结合性能最好的肽,为进一步探讨外源性小分子表位肽进入细胞内激发MHC1类反应奠定基础。方法用抗原性能结合实验分别从亲和力、结合稳定性和MHC-肽复合体稳定性三方面鉴定5条表位肽与抗原的结合性能,筛选出结合性能最好的两条肽,并用辅助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和棕榈酰基修饰,Fmoc方案合成。结果筛选出2条T细胞表位肽,合成9条肽,构成11组表位肽。结论利用抗原结合性能实验和Fmoc合成方案可以完成抗原肽的鉴定与合成。第三部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转化平台的搭建目的建立一种可标准化、规模操作DC培养、转化及鉴定平台。方法将人外周血的PBMC用CD14+磁珠标记,在磁场中分离出CD14+PBMC;将分选得到的细胞在DC培养袋中加入IL-4,GM-CSF共培养,第10天,收集细胞计数,Typanlan染色观察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光学显微镜下,树突状细胞悬浮生长,大小不等,形态极不规则,向四周伸出不同数量的粗细不一、形态迥异的胞质突起。CD14+PBMC在初始血液中的比例为14%,而经过分离纯化后的CD14+细胞的浓度达到94.8%。在培养10天后的细胞悬液中,由于大部分细胞转化为DC,所以分子表面标志发生改变,CD14+细胞的浓度仅为0.65%;在培养出的DC细胞表面高表达HLA-I(70.43%),HLA-Dr(0.65%),CD80(89.45% ),CD86(86.32%),部分表达CD40(29.61%)。这些细胞表面分子标志都是人PBMC转化为DC后的特征性分子。扫描电镜可见被固定的树突状细胞仍保持其特征性的突起,使细胞呈星状、多角形或极不规则形。突起长短不一,分支形成1-4级的亚突起。结论从PBMC中分离纯化的CD14+细胞通过加入细胞因子可以在细胞培养袋中非贴壁式培养出高纯度的DC。第四部分DC介导的靶向性杀伤功能及机制的初步探讨目的对比负载不同表位肽的DC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出杀伤功能最佳的表位肽组合,从微分子水平探讨组合肽的功能性差异。方法用四噻唑蓝法实验检测细胞毒功能;ELISPOT实验检测负载不同表位的DC刺激T细胞分泌γ-IFN的功能;原子力显微镜分析DC经小分子肽作用后表面精细结构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小分子肽进入细胞后不同时间的表现;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DC摄取肽的过程。结果细胞经第T1,T1+T2,T1+Th,T1-AAA-Th,pal-KSST1,pal-KSST1AAATh,T1+B,pal-KSST1Th,T1+Th,B组短肽处理后,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其中第T1+B组肽则可使细胞活性呈现极显著升高(p<0.01),而经T2,Th,T1Th短肽处理后,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其中第T2组肽使细胞活性呈现极显著降低。筛选出的表位肽T1可以上调DC对T细胞刺激能力(P<0.01),而经过棕榈酰丝氨酸修饰的表位或B细胞、Th协同的T细胞表位负载DC刺激能力也有同样表现(P<0.01),无论辅助性T细胞表位还是B细胞表位对于T1均有协同作用。将辅助性T细胞表位直接偶联到T1表位上,破坏了T1刺激DC的能力。即使在T1表位和Th内部通过AAA连接,并以棕榈酰丝氨酸修饰也不会表现出比单独的T1表位明显的功能增强。激光共聚焦的结果显示小分子肽可以在30分钟被DC快速摄取,免疫荧光显微镜发现肽的摄取是在5min内完成的;小分子肽的摄取由胞体完成后向树突传递,而且树突的肽浓度相对胞体较低。小分子肽被细胞摄取后的12h内,始终不曾进入细胞核。在透射电镜下,负载肽的DC线粒体增大,增多,核糖体和内质网丰富。而MTT活性检测实验显示这些被肽激活的DC的功能上调。结论DC经不同短肽处理后,细胞活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短肽使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增高的原因主要是通过DC激活了细胞免疫途径,发挥了CTL效应。棕榈酰基修饰后可以上调T细胞表位的功能;B细胞表位和Th可以通过表位间的协同作用增强T细胞表位肽激活CTL的效应。AFM观察到细胞表面形貌变化受外源性小分子肽一级结构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细胞的活性。小分子肽不作为遗传物质参与细胞的信息传递,这一现象为表位肽作为疫苗,与DC共培养后回输机体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软件预测是一种可行的T细胞表位肽筛选方案,极大的缩减了实验的工作量,不同类别的表位肽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上调DC的生物学功能大于表位间的偶联效应。棕榈酰化表位肽也可以上调DC对于T细胞的刺激能力。不同的小分子肽对DC表面的精细结构的影响不一样,产生的CTL杀伤效应也不同。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百蕊草片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4月来医院就诊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患者76例,均不使用任何西药和抗菌素类药物治疗,仅使用百蕊草品
  细胞膜是高等生命体基本结构单元“细胞”的天然屏障,它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离开来。细胞膜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功能,如物质隔离、物质交换和细胞通讯等。在分子水平研究细胞膜
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虫媒病毒性疾病。该病对人类危害巨大,约三分
目的:1.分离广州地区围产新生儿感染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临床病毒株;2.研究这些低传代HCMV临床病毒株基因组中的特有基因UL136~UL148的结构,分析其结构多态性
塑料UV磨砂油墨是一种用于塑料基材的新型磨砂油墨,UV磨砂油墨固化速度快,印刷质量高,不含挥发性有机物质(VOC)及其重金属成分,这样大大降低了传统油墨对人体危害和对食品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现阶段,物联网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愈变愈高,如何培养物联网创新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主张推行新工科政策,要求高校依据行业需求,制订出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挑战,通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创业为指导的师生共同体和打造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协同
根据地铁迷流对埋地管线的腐蚀机理,采用模拟迷流腐蚀的实验装置,测定了埋地管线在土壤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当量和平均腐蚀速率,探索了一种用低温气体多元共渗工艺对钢管进行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使得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疾病之一,导致每年160万人死亡,严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