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混溶系(铜—钨、钼、铌)复合膜及多层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triy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u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电迁移抗性及塑韧性,被广泛用于微电子和微机械领域。但因其粘附性差、强度和硬度不高,因此Cu薄膜的改性成为必然。难熔金属与铜在性质上有互补性,且铜-难熔金属复合薄膜常呈现特殊结构及优良的综合性能。本文选择Cu-W、Cu-Mo及Cu-Nb三个难混溶体系作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采用磁控溅射方法,以组合靶共溅射成功制备了宽成分Cu-W.Cu-Mo及Cu-Nb复合薄膜,并用单质靶交替沉积制备Cu/W纳米多层膜。通过结构与性能分析测试,研究W、Mo及Nb添加量对Cu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考察Cu/W纳米多层膜结构与性能与调制参数的关系。这些研究不仅为铜-难熔金属薄膜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重要支持,而且对新颖结构-功能型薄膜的设计和研发深具指导意义。提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优化工艺,即靶功率密度PD为8 W/cm2、溅射气压P为2 Pa、靶基距Drs为140 mm。统一用该工艺制备薄膜,为探讨组元含量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保证。自行设计了镶嵌和叠加型组合靶,调整靶面积分数即能有效控制成分,工艺简单且稳定性和重复性好,为铜基复合薄膜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利用磁控溅射非平衡技术,制备出了具有亚稳和非晶结构的Cu复合薄膜,其结构与W、Mo及Nb含量有关:(1)在W、Mo及Nb低含量区(含(2.12~16.19)at.%W、 (2.19~15.12)at.%Mo及(1.16~23.43)at.%Nb),复合薄膜呈现亚稳准混溶态均质化结构,存在fcc Cu(W).Cu(Mo)及Cu(Nb)亚稳准固溶体。(2)在中间含量区(含(24.65~38.2)at.%W.(20.26~35.15)at.%Mo及(35.32~48.1)at.%Nb),Cu-W和Cu-Mo膜呈亚稳准混溶态高度均质化结构,分别存在(fcc Cu(W)+bcc W(Cu)).(fcc Cu(Mo)+bcc Mo(Cu))两种亚稳准固溶体;Cu-Nb膜则为非晶Nb与晶态Cu混合结构。(3)在高含量区(含(53.14~55.92)at.%W.(58.6-74.91)at.%Mo及(53.36~60.4)at.%Nb)),Cu-W和Cu-Mo膜也呈亚稳准混溶均质化结构,并存在bcc W(Cu)和bcc Mo(Cu)亚稳准固溶体;Cu-Nb膜为完整非晶结构。适量添加W、Mo及Nb可细化Cu复合薄膜的晶粒,并提高薄膜的表面光洁度:随含量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减至小于4 nm,RMS值低达1.93 nm。这是因W、Mo、Nb原子形核率高扩散率低,均匀弥散的核心可有效阻止Cu原子的扩散迁移。含W、Mo及Nb的Cu复合薄膜存在102MPa量级的本征应力,处于弹性压应力状态。Cu复合薄膜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也与W、Mo及Nb含量有关:随含量增加,Cu复合薄膜的电阻率ρ、屈服强度σ0.2、弹性模量E及硬度H逐渐增加,裂纹萌生临界应变8。和摩擦系数μk逐渐减小。高W、Mo含量的薄膜ρ、σ0.2及εc值减小,其余值增加;中、高Nb含量的Cu-Nb膜ρ和μk值明显增加,其余值均降低。电学和力学性能的这种变化均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总体上,Cu-Nb膜电阻率最高而Cu-W膜最低,Cu-Nb膜弹性模量和硬度最低,体现了组元本征性质的影响。Cu-2.12at.%W膜电阻率最低(11.4 μΩ·cm), Cu-35.15at.%Mo膜屈服强度最高(1.302 GPa)而摩擦系数最低(0.089), Cu-1.16at.%Nb膜裂纹萌生临界应变最大(1.95%), Cu-74.91at.%Mo膜弹性模量和硬度最高(分别为168.85和9.19 GPa)。添W、Mo及Nb明显影响Cu复合薄膜的膜基结合力,结合力随其含量增加先增后减,Cu-38.2at.%W膜结合力最强(31.07 N)。热处理使Cu复合薄膜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00~400℃的退火通常只发生回复和初始再结晶;临界退火温度为650℃,中、高W、Mo及Nb含量的复合薄膜分别发生相分离及晶化转变,形成(富Cu+富W、Mo及Nb)两相并存结构。退火温度为650℃时,随退火时间延长,相分离更为彻底而两相结构趋于完整。退火时Cu复合薄膜应变弛豫并减弱本征压应力。热稳定性评估表明Cu复合薄膜结构基本稳定的温度上限约在400~650℃范围。退火的Cu复合薄膜形貌明显改变,出现凸出表面的Cu偏聚粒子,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一些偏聚粒子表观形状为六边形或准对称八边形,归因于其结构为能量最低的截角八面体。退火改变薄膜力学和电学性能,随退火温度升高或时间延长,其E和H值通常降低,但Cu-Nb膜在晶化转变后有所提高;电阻率则单调递减。650℃-5 h退火后,Cu-74.91at.%Mo膜E和H值仍最高(分别为162.5和7.24 GPa), Cu-2.12at.%W膜电阻率仍最低(5.47 μΩ·cm)。Cu/W纳米多层膜的Cu和W层均呈纳米细晶结构,随λ增加Cu{111}和W{110}织构减弱或消失,W(110)晶面间距随λ减小或η增加而减小。混合过渡层存在于Cu/W层间界面。厚厚增加时,Cu层晶粒明显增大且表面更光洁,W层晶粒尺寸和表面光洁度无明显改变。调制参数λ和η显著影响多层膜力学和电学性能。总体而言,当λ或η增加时,多层膜的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硬度及电阻率趋于减小,裂纹萌生临界应变ε。则随λ减小或η增加而增加。调制参数改变引起层厚、层间界面数量及子层(尤其Cu层)微结构的变化,使层内和层间的位错运动和电子散射情况以及W层应力强度因子改变,因此多层膜性能发生变化并呈规律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实施,为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稳步推进,为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从民族民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湿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
芳烃油等量替代增塑剂DBP在NBR和NBR/SBR及NBR/CR胶料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芳烃油对胶料的性能无不良影响。芳烃油等量替代增塑剂DBP在NBR胶管内层胶和NBR/SBR耐油胶板胶料中的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芳
提高CPI数据质量既需要采集的调查数据准确可靠,也需要编制指数的技术方法科学合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常是根据标准的指数方法计算而得,本文主要从指数编制技术的角度出
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舆论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之则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发展。为此,政府要科学应对群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占据中国汽车"走出去"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消费特点与汽车
<正>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保险行业赖以生存的前提,车险基础建设应以消费者保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
分析了电梯曳引钢丝绳的受力和磨损机制,并通过对钢丝绳的冶炼、轧制、热处理以及使用过程等环节的工艺控制进行研究,从而增加了钢丝绳寿命,保障电梯安全。
GPS在工程测量、导航定位等应用中所具有的优越性和方便性,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野外地质测量中小巧方便的手持GPS机能够起到辅助定点和导航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实现现代化
<正>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而且也了解到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随机现象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