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mouth(口/嘴)”的隐喻和转喻及其界面对比考察——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理论框架内,对英语中含有“mouth”和汉语中含有“口/嘴”的表达进行对比考察。文中所采用的例证主要取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通过分析大量的实例,本文旨在揭示研究对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转喻的认知共性和个性,并揭示其认知缘由及论证转喻的基础性地位,最后交代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经过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英语中“mouth”和汉语中“口/嘴”均存在纯隐喻用法和纯转喻用法,并且其表达中存在隐喻和转喻交织的情况。就其隐喻用法而言,英汉语存在的共性在于:英语中“mouth”和汉语中“口/嘴”均能隐喻与其具有相似位置的其他事物的相似部位;其个性在于:汉语中“口/嘴”能隐喻与其具有相似功能的其他事物的相似部位;“口/嘴”能隐喻与其具有相似形状的其他事物的相似部位。其次,就其转喻用法而言,英汉语存在的共性在于:1)“mouth”和“口/嘴”转喻人或者家庭成员;2)“mouth”和“口/嘴”转喻吃;3)“mouth”和“口/嘴”转喻生存;4)“mouth”和“口/嘴”转喻说话;5)“mouth”和“口/嘴”转喻言语;6)“mouth”和“口/嘴”转喻嘴唇;7)“mouth”和“口/嘴”转喻脸或面;8)“mouth”和“口/嘴”所执行的动作转喻动作所表达的情感;9)“mouth”和“口/嘴”所执行的动作转喻动作造成的结果。其个性在于:英语中;10)“mouth”转喻控制马匹的能力;汉语中,11)“口/嘴”转喻食物;l2)“口/嘴”转喻味道;13)“口/嘴”转喻性口的年龄;14)“口/嘴”转喻咀嚼能力。最后,就其隐转喻用法而言,英语中含有“mouth”和汉语中含有“口/嘴”的表达均存在基于转喻的隐喻和隐喻内包含转喻两种用法。  第二,英语中“mouth”和汉语中“口/嘴”所存在的认知共性取决于人类相同的生活体验和相同的身体构造。两者之间存在的认知个性则是由认知视角、自然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然。  第三,心理可及度和域之间界限的相对性决定了转喻的基础性地位。转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包括在对“mouth”和“口/嘴”词义延伸的认知过程中,均具有基础性地位。世界上万事万物往往相互联系,在许多情况下可被视为属于同一个域。因此,邻近性比相似性更易识别。这表明在语义延伸过程中,转喻的作用也更为基础。
其他文献
以2,6-二氯硝基苯和无水哌嗪为原料,经过烃化、乙酰化、硝基还原、重氮化与取代及水解等反应合成了1-(2,3-二氯苯基)哌嗪,总收率48.2%。最终产物的结构通过IR、1HNMR得到了表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为原料,以P2O5为磷酸化试剂,合成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考察了P2O5的投料方式、原料配比、酯化时间、酯化温度、搅拌速度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
该文在分析课堂活动的特点以及交互性活动的重要性之后,以交互性原理为基础对语法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阐明了交互性活动的本质特点:为完成某一具体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
研究了酰化改性磷脂对包封鱼腥草挥发油的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酰化改性磷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逆相蒸发搅拌超声法制备脂质体,过柱分离检测包封率,在-10℃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引起越来越多翻译研究者的关注.该文试用文化翻译学的方法对英汉亲属称谓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英汉亲属称谓的区别
多年来,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该论文希望通过探讨汉语对大学英语写作的跨文化影响这一问题,能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
该文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观点,即语言并非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事实上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该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语言如何与人类发生互动关系.作者所选择的研
《暄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第四部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力作,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也是福克纳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小说,他说因为这是他"最出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