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亚里士多德将“闲暇”作为人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则把全面而自由的“有个性”的人视为人类必然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从根本上看,他们都是对人类存在理想状态即“自由存在”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将“闲暇”作为人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则把全面而自由的“有个性”的人视为人类必然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从根本上看,他们都是对人类存在理想状态即“自由存在”的思考;二者的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都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追寻属于人自身的生活,他们都认为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逐渐摆脱外在束缚(包括自然、社会、自身)对自己的本质逐渐占有的过程。然而他们对诸如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等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两位思想家关于“人”的本真生活状态的内涵与特征。这种状态的实现都是在人的活动中完成的,但他们的理论基础一个是伦理意义上的实践,另一个是物质生产实践,归根结底,马克思那里的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更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对亚里士多德颇具思辨意味的闲暇观是一种超越。
其他文献
朱熹哲学历来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这种批评即使是在传统氛围日渐稀薄的今天也还在继续。如何更好的理解朱子的思想,从而令其意义实现于当代人生与社会当中,便是本文的关注所在。
李穑(1328-1396),字颖叔,号牧隐,高丽朝宁德郡人,其父稼亭李谷为高丽朝名臣文孝公。牧隐李穑生活在高丽末朝鲜初,一个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时代。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与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
人性论是古今中外永恒的常论常新的话题,一直存在着性善性恶、利己利他的争论。其实,人性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利己和利他是人性中的两种倾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这两种倾向
利用卸载柔度法对25Cr2Ni4MoV进行断裂韧性试验,对比研究了初始裂纹长度、试样尺寸、试验参数及数据处理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裂纹长度的增加,测得的断裂
自老子提出“妙”这一概念以来,中国思想家将作为哲学范畴的“妙”和“体妙”表现出长久和特殊的兴趣和关照,并通过不断地深入阐述和延伸,将之变成一个美学的范畴。作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