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受人口、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具有典型的地方化特征。低质高速的城镇化过程不仅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密切相关,而且具有独特的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结构。由此,在非均衡的现实格局、低效供给以及差异化社会需求背景下,选取山东曹县作为研究案例,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特征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并以城乡一体化理论、公平正义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针对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的传统规划思路,提出适应性规划策略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基于研究进展综述与基础理论,将基础教育设施配置划分为设施规模、设施布局和设施质量三个相关关联的研究范畴,基于学段结构、空间分布、设施供需等三个分析维度,构建“问题导向—理论支撑—特征总结—原因剖析—解决策略”的逻辑框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首先,特征研究包括历时态的演变规律与共时态的非均衡特征分析两部分内容。其中,历时态演变规律围绕设施总量结构的阶段特征、学段结构的失衡过程、空间结构的双重分化,以及供给主体的市场特征展开。共时态设施配置主要围绕设施布局的服务半径失衡、设施规模的结构与空间失配、设施质量的功能配置与质量分化等方面总结非均衡特征。由此,学段、层级与供给结构三重分化成为案例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非均衡的典型特征。其次,在非均衡原因剖析方面,基于“制度—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建立解释框架。其中,制度因素是导致配置非均衡的根本原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分割、教育管理体制重心偏低以及教育投入效率低下;包括财政供给能力差异、二产发育不均衡以及乡镇区位差异在内的市场因素加速了设施配置的非均衡;社会因素是配置非均衡的直接原因,包括人口结构的不稳定性、人口流动的带动性及社会需求的转向。最后,在规划策略方面,从编制路径、规划思路与标准约束等方面总结传统规划逻辑的局限性。进而以公平正义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从公平视角、区域视角及需求视角分别提出公平优先、城乡统筹、匹配需求的规划原则。从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涉及的设施规模、设施布局与设施质量等三个研究范畴出发提出地方适应性规划策略,包括分级匹配策略、适度差异策略和地方调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