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财自古就是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敏感话题。尽管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重义轻利,但是对于芸芸世俗众生来说,钱财始终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明朝中后期,商业活动频繁展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财、利更是趋之若鹜。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激发了人们的贪婪之欲,一些人为了攫取更多的金钱,不惜铤而走险,用不正当的、不仁道的手段来获取钱财,因而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目睹了围绕钱财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文学创作者们自觉肩负起劝惩警醒世人的重任,创作了大量带有教化目的的钱财故事。而这种劝惩意蕴又往往与根植于世人心中的宗教思想纠结在一起,水乳一体难以厘清。佛道在中国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传播,不断地调整自身,积极地融入世俗社会,适应普通民众的需求,至晚明时期,已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因果报应、命定论思想,既是人们企图摆脱苦难、祈求幸福的精神寄托,也是作者借以教化警醒世人的绝佳方剂。 自古以来,世人对于钱财一直持有“金钱万能”与“财招祸患”的矛盾看法,在金钱交易频繁的明代社会,这种钱财观与儒释道三教劝世哲学相结合,使世人对钱财产生了更为复杂矛盾的心理。首先,人们发现“财运”是飘忽不定的,无论有财还是无财,钱多还是钱少,都是“上天安排”、“命中注定”的,这种思想支配下,世人便不去贪求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其次,“行善可得财”、“作恶将破财”等因果报应思想的盛行,支配着世人多行善事,不去贪守钱财,因为当人不再无餍追求钱财时,钱财反而会自动“跑”到人身边。在追逐金钱之时,贪婪丑恶的人性暴露无遗,引发出一系列罪恶事件,使人们认为金钱是会带来祸患的,从而导致了“祸财”观念的产生,而这种“祸财”观念加上“财运”、“果报”思想的影响,使人们对宗教哲学的领悟进一步升华,最终导致“钱财富贵终是虚无”的“色空”观念的盛行。 “天命观”、“因果报应”、“色空”思想渗透进文学作品中,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不同类型的故事模式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任何事物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在宗教思想影响小说故事的同时,这些小说故事也成为明代特殊历史背景下宗教生态的艺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