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的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7.0级地震,引起了人们对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的关注。本文以相关基金课题为支撑,通过平衡剖面、砂箱物理模拟等手段,基于典型地震剖面、地层展布等资料,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对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进行构造带划分,并计算三叠世以来不同时期的各构造带缩短量,讨论了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构造动力学机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结论:(1)龙门山造山带具有地层复杂多样、构造上分带分段、地貌上分界的特点。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在构造和地貌上不同于中、北段。该区晚新生代变形强烈,地形起伏度较大,发育一系列断层相关褶皱。(2)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可以划分为龙门山冲断带和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的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其间发育至少三个滑脱层,可分浅部滑脱层、中部滑脱层和深部滑脱层。在浅部滑脱层滑脱层之上,从双石断裂向东至龙泉山构造带,发育数排平行排列或斜列的断层相关褶皱,它们均以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为底部滑脱面。在该滑脱层之下,则很好地保存了先期的垒-堑式张性构造。(3)龙门山构造带断裂的活动生长产生的部分位移通过滑脱层向山前传递,遇到盲断坡的阻挡,则向相邻断层-滑脱褶皱带传递,穿过背斜核部沿主滑脱面继续向山前和盆地方向传递,缩短量的递减规律指示了构造应力的传递与衰减。(4)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可以直观再现大尺度区域构造和小尺度局部构造的原型及其发育过程,反映了不同性质的滑脱层或相同性质的滑脱层埋深不同所形成的构造样式的不同,一般为有无滑脱层、滑脱层粘性、滑脱层埋深等均可影响构造样式的差异。(5)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具有诱发作用。两次地震机制不同,反映了龙门山地震带不同段、带的不同地震模式。(6)对比平衡剖面恢复结果和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可以直观的再现四川盆地西南部变形构造的时空演化规律。由早期到晚期构造样式存在一定的演化顺序:宽缓褶皱期、冲起构造期、三角构造期、叠瓦冲断期;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构造样式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盆缘叠瓦逆冲断层带、盆内断层三角构造带、盆内凸起构造带、中央宽缓褶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