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空前增加,但是劳动者特别是在第一线的企业职工却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经历了不只一次的重大变革,而工资的增长机制始终是改革过程中一个重大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目标一致,是我国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分别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以及现代工资理论的发展介绍了工资的本质和外延,对工资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界定和归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做了详细描述。其次,将工资理论的发展分为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两个部分介绍,并对各个学派中工资决定理论做了简要评析。其中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重点介绍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则分别就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和西方现代工资理论作了简要概述,为全文对工资增长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对我国企业工资增长机制进行了历史回顾,横向对比其他国家工资增长机制以及经验的总结。文章首先,分别从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时期回顾了我国企业工资增长机制的历史轨迹,并对每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简要总结,为现阶段工资增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的借鉴。其次,文章分别就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做了一个简要介绍,并就这些国家的职工持股计划、管理层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做了重点介绍,为现阶段工资增长机制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在本章最后则根据这些经验总结提出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找出一个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工资增长机制路径。
第三章根据前章中的经验总结,提出了我国的工资增长机制应当全面的考虑影响企业劳动者工资的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制度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在工资增长机制中所产生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在宏观因素中,文章选取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社会劳动生产率、物价水平和就业规模作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因素中,文章选取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差别作为研究对象;在制度因素中,文章选取了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制度因素两个大类作为研究对象。本章最后则对这些影响因素在工资增长机制中内在影响的机理作了综合分析。
第四章选取了1978年到2006年的部分宏观和微观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并借鉴了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的ARMA模型对数据加以回归分析,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首先,是企业利润率对工资增长不显著,这表现出我国的企业利润对工资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并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企业利润与工资挂钩不紧密。其次,是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率相背这一现象,这充分说明了劳动者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以及劳动者权利与权益保护的缺失。
第五章根据前章分析的具体结果,得出了我国工资增长机制的完善应当从政府行为选择、最低工资制度和集体谈判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政府行为选择中,文章具体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来建立面向各种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科学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形成与正常增长的调节机制,提升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博弈能力与谈判,强化劳动权益的保障程度,保证企业工资调整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最低工资制度中,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最低工资的现状,得出了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立法层次不高、测算不准确和监管不力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在集体谈判机制中,分析了我国集体谈判机制的缺失,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软约束、工会职能的不完善和企业模式的多元化约束导致,并提出了完善集体谈判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