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标虽然是中日两国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自古以来就不可或缺,且现在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日本神社里草标随处可见,但在中国却不那么容易见到。不过,在中国偏远的贵州省还保留着草标文化。特别是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草标比比皆是。关于日本草标,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其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关于中国草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特别是中日草标对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基于在贵州省的田野调查之上对中日草标进行比较研究。由于草标由注连绳、草标之子、纸穗这三部分组成,因此论文的结构也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对注连绳的源流进行考察;第二章是对草标之子的考察;第三章是贵州省纸穗和日本纸穗的比较。关于注连绳的源流,本论文从注连绳的材料以及其起源进行论述。从中日两国使用的材料来看,中国注连绳从古至今主要使用苇草、稻草以及芭茅草。观其历史,发现中国在夏朝时期就开始使用苇草来祈祷多子多福,随着历史的发展,苇草也担负起了驱邪的重任。随后由于稻草以及芭茅草的外形与苇草外形的相似,也开始被使用。而日本主要使用的是稻草以及麻,日本使用稻草最早只能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时期的稻作时代。因此可看出日本草标比中国草标出现得晚。其次,关于草标之子,在日本存在但中国却没有。本论文从草标之子的含义对其原因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语源以及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其寓意是多子的含义。再看中国草标使用的材料苇草以及五倍子,它们本身已经具有了多产的含义在里面,因此草标之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日本由于其材料本身没有这样的含义,便需要与之相似的象征物体来代替。第三章以纸穗为中心,重点对比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纸穗与日本伊势流的纸穗。贵州省的纸穗与日本伊势流的纸穗在发音、意义、外形、颜色、材料等方面非常相似。归于其相似的原因主要从生活环境以及大陆移民两个视角进行论述。由于日本和贵州省属于稻作文化和照叶树林文化圈,在这样的文化下孕育出的草标文化产生相似性是有可能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日本绳文晚期弥生时代初期,有大批的稻作民族从长江流域东渡到日本列岛,此时草标文化跟随稻作民族流传过去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参考日本神道教、鸟居受中国长江流域影响的事实对草标进行分析,草标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可能也是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