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超过70%的病变因其可引起心肌缺血,主张实施介入或手术治疗,以改善供血。狭窄程度在50%-70%的病变为临界病变,部分临界病变可引起心肌缺血,且临界病变多为易损斑块,如何处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临界病变需要从两个方面评估,一是其是否可导致心肌缺血,二是其是否为易损斑块。在明确其血流动力学意义和斑块性质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心肌缺血临床症状的存在提示病变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冠脉造影结合心电图,可判断临界病变是否引起心肌缺血。活动平板负荷试验及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相结合,可以更准确的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否可导致相关部位心肌缺血,对于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冠脉血流储备(CFR)<2.0或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0.75,都是从功能上判断临界病变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冠脉造影在评估临界病变性质方面是有限的。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64层螺旋CT(MSCT)可以对冠脉内的斑块进行定性的分析,识别其斑块稳定性。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狭窄患者的斑块特点为软斑块,薄的纤维帽及大的脂质池,正性重构多,钙化少,偏心斑块比例大,以上这些特点均提示轻中度狭窄斑块容易破裂。IVUS能更准确地评估临界病变,积极采取稳定斑块的措施,从而防止斑块破裂,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比血管内超声具有更高的分辨率。IVUS显示的较低回声斑块在MSCT上为低密度,中等回声显示为软组织密度,强回声显示为钙化,三类斑块均对应特定范围的CT值。MSCT具有区分冠脉斑块性质成份的潜在能力,应用此项技术可对易损的软斑块进行测量,从而预测冠脉事件的危险性。研究发现,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临界病变的高C-反应蛋白(CRP)组患者,其1年内有频繁心绞痛发作者行进一步介入治疗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者与低CRP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清CRP水平在预测具有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及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仍具有一定价值。对于既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且斑块性质稳定的临界病变,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对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临界病变可行介入或手术治疗;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但性质为不稳定斑块的病变的处理目前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强化药物治疗,另一种是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否能通过提前“封闭”病变,防止其意外破裂,从而达到防止意外事件的目的,目前仍在探讨中,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