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慧明(Fae Myenne Ng)(1956--)是一位杰出的华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骨》、《望岩》一经发表就大受好评,她的作品曾获得美国图书奖,被提名福克纳奖,她本人也获得过古根海姆奖学金和美国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她善于将个人经历与虚构作品相融合,因此其作品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展现了早期美国华裔不为人知的伤痛历史。《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小说描写了一个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三个女儿家庭的故事,小说从大姐莱拉(Leila)的视角讲述了这一家人在二女儿安娜(Ona)自杀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与纠纷。故事充斥着许多二元对立的问题:生与死,父母与子女,西方与东方,爱与恨等。国内外学者也都对本书从身份、叙述结构、男性形象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后殖民语境中的第三空间是指超越二元对立之外的一种发声空间,用来探讨以往被压抑、被片断化或是被忽略的场景,并对其重新加以发展,以扩展斗争或抗拒的可能性。本文以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将小说的主人公莱拉的身份追寻过程与族裔历史的构建过程相联系起来,探讨莱拉如何在构建自己在美国社会与唐人街之间的身份与空间的同时揭露自己所属族裔的创伤历史,以及在揭露历史的过程中如何探寻自己的身份属性,论述了主人公追寻文化认同的过程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也是对族裔历史的一种构建。此外,不同于先前的研究在文化身份方面只专注于探讨本书的叙述者或父亲角色,本研究还将通过讨论书中的两代华裔美国人,突出主人公由于困在不同身份之间而产生的一系列焦虑。从更广的角度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骨》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引起读者对于少数族裔身份问题和历史的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