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城市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丰富的山水格局。作为山地城市河流水系自然生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缘区河岸带成为自然社会、城市乡村、水陆环境交错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统筹的关键纽带,对美丽中国、诗意人居环境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山地城市边缘区河岸带受自然社会、保护发展等多元交织影响导致其复杂破碎特性愈发明显,已经影响制约着河岸带的健康良性演进与生态服务功能输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管控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对河岸带空间生态要素实现最严格的保护与关联用地最高效的利用,充分发挥城乡边缘效应,提高生态完整性防御能力的同时挖掘深层次环境增值、绿色经济与社会服务效益,是城乡生态规划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山地城市河岸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构成为重要载体,以河岸带生态系统自然内在健康演进为底线保障,外在城乡社会诉求满足为目标,锁定“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细化“支持调节供给文化”四大生态服务功能,集“保护、修复、利用、管控”四位一体,融合“护防治建和”空间布局五法至山地城市边缘区河岸带空间规划全过程。通过相关内容文献研究与现场实际调研,结合参考案例与工程项目《永川区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万州区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边缘区河岸带相关实践内容研究,梳理归纳总结出多功能综合评价、多河段差异化建设与全域要素用途管制的规划方法:1.结合现状调研与资料梳理,明确山地城市边缘去景观网络格局、复合生态过程,借鉴城乡样条断面分区方法,明确T3边缘区空间特性,甄别保护建设现状与规划诉求;2.依托千年生态系统中调节供给文化支撑四大服务功能,细化二级功能与潜在指标,构建自然-城市复合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确定生态服务功能结构分区;3.构建多尺度多层级的景观网络优化与土地利用布局模式,形成以内在健康为底线与外在服务为目标的河岸带空间规划体系;4.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通过分区河段差异化的用途管制模式——衔接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与公众参与组织新模式。章节分布与内容研究如下:(1)第一章:绪论部分,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研究重点,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梳理构建文章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2)第二章:基础认知部分,深度剖析山地城市边缘区河岸带现实问题,从外像表现和内因症结两个层面对现状问题进行阐述。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研究,作为理论认知。(3)第三章:评价支撑部分——核心章节之一,结合永川区(万州为辅)工程项目案例支撑,识别边缘区景观格局与自然社会复合生态过程。总结山地城市建设、河流水系特性,甄别河岸带特性、发展现状与规划诉求,确定边缘区河岸带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关系,进一步选择与之匹配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与空间制图方式,明确现状与生态认知。(4)第四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部分——核心章节之一,细化MA四大生态服务功能,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价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矩阵”评价城市生态服务功能,通过耦合叠加确定融合自然生态保护与城市社会诉求的河岸带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空间分布,明确边缘区河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变化趋势,明确供需平衡。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空间分布情况与供需关系划定生态服务功能结构分区(生态系统服务流)。(5)第五章:生态修复与空间规划部分——核心章节之一,以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为基础,建立评价与规划间的联动匹配关系,通过对高价值资源与脆弱敏感要素的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关注污染防治与灾害干扰,进一步融合“护防治建和”空间布局五法,在复合生态分区本底上对河岸带土地利用提出优化策略与空间布局模式,进一步实现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支撑与边缘区上中下河段差异化场地设计与断面示意。(6)第六章:用途管制与管理优化——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内容,构建山地城市边缘区河岸带全域全要素空间管制体系。从结构分区、土地利用覆被控制、复合功能建设导引等中观层面,关键生态节点建设与河岸带生态控制导引等微观层面进行针对性落地管控。在严格管制基础上进行自然做工-人工辅助的生态修复策略与方法技术引导。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背景提出相匹配的规划衔接方式与内容、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对策与多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模式等。(7)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山地城市边缘区河岸带生态型服务评价及规划响应方法体系进行回顾总结,将理论方法与现状问题匹配对应,再梳理文章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