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新兴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这30多年,中国采用的主要是“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拉动发展”的模式,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国外高级要素在中国的集聚。同时,与国内的低级要素有机结合,使得国际生产在中国的大规模集中,并由此推动了中国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巨大发展,奠定了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基础。要素集聚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际分工体系、全球生产网络等的新变化、新趋势,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与脆弱性也越来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和产品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乏力、国际竞争压力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突出等问题。目前,中国正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发展,应当研究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用好长期开放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利用进口,推动生产要素从引进、释放到培育的战略提升,逐步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推动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的良性局面,向贸易强国目标不断迈进。一直以来,国际贸易研究的重心都放在出口贸易而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时,关注的焦点也往往放在出口或净出口上,好像只有出口或者贸易顺差才能推动经济,而进口则作为国民收入的一个漏出量往往成为研究经济增长中的一个负面因素。但是整体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可以看出,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出口是获得外汇的途径,而贸易利益的真正实现往往是通过利用出口所获外汇进口本国所需资源和要素,进而提升本国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发展。通过对进口贸易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通过进口贸易,可以进口本国劳动生产率低的商品,这样可以解放本国在此商品上的劳动力,使其转移到本国具有生产率优势的商品上来,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新贸易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把技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动态贸易利益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外国研发活动可以通过贸易这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间接地对本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在进口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当中,分别通过要素供给的增加、技术进步和产业演进等渠道发挥作用。而进口贸易发挥作用的机制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进口渗透率、人力资本度量的技术吸纳能力、贸易开放度度量的吸纳能力、教育和政府管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综合相关文献对进口贸易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规律,从中国贸易强国战略的内涵入手,在全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模型推导以及国别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分别对进口装备的奠基作用、进口中间产品的产业补缺作用、进口竞争的促进作用、进口消费的培育作用、进口对出口的推动作用以及进口技术的升级作用进行了分析,力图全面深入的揭示进口的作用。整个分析的侧重点更多的聚焦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意义。而提高要素收益,促进产业结构的进步,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则分别构成了不同层面进口贸易在中国贸易强国战略中的战略目标。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为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分析辨明进口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制定相应的贸易平衡发展战略和政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