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c-di-GMP和FleN对菌株游动性和生物被膜的调控作用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h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是一株具有广泛代谢多样性和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非致病性革兰氏阴性菌,在生产应用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进行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及合成有特殊用途的化学产品。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和运动能力是菌株适应复杂环境的重要动力,也与工程菌株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紧密相关。研究和了解KT2440生物被膜和游动性的调控机理将有助于指导其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环二鸟苷单磷酸(c-di-GMP)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核酸类第二信使,调控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尤其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和运动性之间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含有42个具有c-di-GMP合成/降解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截至目前只有4个基因已被报道了其酶活性及其对生物被膜与游动性的调控,剩余基因是否及如何影响生物被膜与游动性尚不清楚。在调控机理方面,c-di-GMP受体Fle Q响应胞内c-di-GMP水平,调控生物被膜基质组分编码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Fle N是假单胞菌中保守的鞭毛数目调控蛋白,常作为Fle Q的拮抗蛋白参与Fle Q所调控的生理过程。关于Fle N是否及如何调控KT2440中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其与Fle Q、c-di-GMP在生物被膜形成调控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究了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42个c-di-GMP代谢酶在生物被膜形成和游动性中的作用,以及Fle N对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理。结果概括如下:1.KT2440中系统研究42个c-di-GMP代谢酶对细胞生物被膜与游动性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比对发现KT2440中存在42个可能编码c-di-GMP合成/降解酶的基因,其中19个编码具有合成结构域(GGDEF)的蛋白,6个编码具有降解结构域(EAL或HD-GYP)的蛋白,17编码具有双重结构域(GGDEF+EAL)的蛋白。进一步分析发现42个c-di-GMP代谢酶中有37个与信号感应和信号转导结构域相偶联,暗示这些c-di-GMP代谢酶可能与外界环境信号响应有关。为了探究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42个c-di-GMP代谢酶在生物被膜形成和游动性中的作用,我们系统构建了42个c-di-GMP代谢酶编码基因缺失和超表达突变体,并检测了缺失和超表达突变体菌株中的生物被膜与游动性变化。结果显示,KT2440中仅仅有4个c-di-GMP代谢酶编码基因(PP_0165,PP_0218,PP_0914和PP_1494)缺失后显著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这四个基因中有三个以前有报道,而PP_0218没有报道。PP_0218是具有GGDEF和EAL双结构域的蛋白,缺失后显著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而在超表达突变体中发现有17个基因超表达后显著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另外,就42个c-di-GMP代谢酶基因缺失或超表达突变体的游动性而言,绝大多数的c-di-GMP代谢酶编码基因缺失或超表达后都极显著的影响细胞的游动性,说明游动性相对于生物被膜的形成来说对细胞内c-di-GMP的浓度变化更加敏感。与此同时,我们还观察了42个超表达菌株中生物被膜相关基因(lap A和bcs)及鞭毛合成相关基因(fle SR和fli F)的基因表达变化。并概括比较了生物被膜和游动性表型与其相应基因表达之间的对应关系。从整体趋势上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相对具有较弱的游动性,并且其细胞内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而鞭毛形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然而就个别菌株而言,存在表型与表型之间及表型与基因表达之间不完全吻合的现象。例如超表达PP_0369,PP_3581和PP_3663后都显著影响生物被膜和游动性,然而却不影响细胞内生物被膜与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说明这些c-di-GMP代谢酶基因并非通过转录水平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游动性,还可能通过影响蛋白的翻译、蛋白的分泌或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影响细胞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游动性。本文的这部分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42个c-di-GMP代谢酶基因调控细胞生物被膜形成和游动性的基本知识,并且也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这些c-di-GMP代谢酶代谢活性的线索。这将为我们接下来进一步研究这些c-di-GMP代谢酶的功能及其调控奠定基础。2.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Fle N与Fle Q、c-di-GMP协同调控生物被膜编码基因lap A和bcs的表达之前研究结果证明Fle Q通过直接调控KT2440生物被膜编码基因lap A和bcs的表达而促进细胞生物被膜的形成。本研究发现Fle N与Fle Q协同作用调控lap A和bcs的表达而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表明,fle N缺失后,粘附蛋白编码基因lap A的表达下调,而胞外多糖编码基因bcs的表达上调。通过与fle Q突变体中lap A和bcs的表达相比发现,fle N与fle Q突变体中lap A和bcs的表达趋势一致。我们进一步通过体外EMSA实验研究发现,Fle N可以促进Fle Q与lap A和bcs的启动子结合,尤其在ATP存在作用下,Fle N对Fle Q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与此同时,我们还观察了Fle N ATPase活性对Fle Q与lap A和bcs启动子结合的影响,发现Fle N ATPase ATP结合区发生点突变(21K-Q)后对Fle Q与lap A和bcs启动子结合的促进作用消失,说明Fle N ATPase ATP结合区在Fle N与Fle Q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了fle N突变体中c-di-GMP对生物被膜的影响。通过表型观察和转录分析发现,fle N的缺失严重削弱了c-di-GMP对生物被膜、菌落表面褶皱形态及lap A和bcs表达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c-di-GMP在fle Q突变体中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c-di-GMP同时依赖Fle Q与Fle N调控KT2440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初步探究了42个c-di-GMP代谢酶在生物被膜与游动性调控中的作用,并确定了Fle N与Fle Q协同作用调控KT2440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本文的结果为我们以后更深的研究c-di-GMP及其代谢酶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其他文献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建立互利共惠的共生关系,形成高度特化的根瘤器官。根瘤共生的建立依赖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精确的信号交流,根瘤菌产生的结瘤因子(Nod factors)被豆科植物识别,从而激活共同共生信号途径(common symbiosis signalling pathway),进而促进根瘤菌的入侵和根瘤器官的形成。豆科植物响应结瘤因子信号产生Ca2+振荡,CCa MK解码Ca2+信号激
学位
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广泛参与了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经从拟南芥等植物中鉴定出多个硼吸收转运基因,但是关于植物抗缺硼胁迫的分子机制和途径依然不清楚。在我们前期研究获得拟南芥抗缺硼特异的lbt突变体基础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lbt突变体在缺硼条件下的植株生长、根系形态、硼吸收累积,激素含量变化、淀粉和胼胝质累积等生理生化变化。进而开展了lbt突变体抗缺硼基因的定位、克隆和
学位
棉花是重要的纤维经济作物,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保障。陆地棉是现代种植和应用最为广泛地异源四倍体,但是陆地棉的遗传背景狭隘,为育种家的研究带来了阻碍。通过遗传转化可以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因此基因工程在陆地棉的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陆地棉的遗传转化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实现,经过愈伤,胚性愈伤,体胚最终转化为幼苗。通过对培养体系的改善和对体细胞胚胎发生分子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提高陆地棉转化效率。1.稀效唑
学位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不断推进,使企业“独立”经营的时代已成过去,面临的将是产业内或产业间融合发展的经营组织——农村产业融合企业(以下简称“融合企业”)。农村产业融合企业的兴起为我国农业企业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和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经营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农村产业融合企业绩效提升不明显。商业模式作为最有潜力的一种绩效提升形式,为新兴企业的发展壮大
学位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半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病害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真菌病害(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细菌病害(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毒病等对水稻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尤其近些年来,日趋严重的稻曲病,不仅造成水稻减产,更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因此挖掘优异抗病基因资源对水稻抗病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研究表明,水稻GRAS基因家
学位
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豆科作物,它富含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因此具有很高的营养和商业价值。然而,黄曲霉毒素污染一直是花生贮藏及保鲜面临的巨大难题。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及寄生曲霉产生,常在贮藏期间的花生中发现这些霉菌。射频(RF)加热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热处理技术,由于其加热速率快,穿透深度高,对环境无污染,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农产品采后杀菌技术。然而,食品
学位
乳腺炎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严重,长期困扰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很多国家已将牛乳体细胞数(SCC)作为监控奶牛乳腺炎以及评价牛乳质量的黄金标准。因此,快速、准确检测牛乳SCC对于预防乳腺感染,诊断乳腺炎和降低乳腺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少量研究表明,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介电频谱可以预测牛乳SCC,但是检测机理不明确,检测方法有待完善,且缺乏快速、低成本的牛乳SCC检测
学位
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在小麦产品中可长期存活,在适宜条件下迅速繁殖。为控制小麦产品品质,延长产品保质期,降低人们感染小麦产品中病原菌的风险,需要对小麦产品进行杀菌研究。射频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热处理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农产品及食品的杀菌研究,同时,可在保持产品品质的同时满足杀菌要求。但关于小麦产品加工过程中对应的物理结构变化对微生物的耐热性影响、不同物理结构小麦产品的射频杀菌方法等方面缺乏深入
学位
温室作业动力装置是亟待研究开发的课题,对设施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电动轮驱动底盘各轮转矩可独立控制的特点,提出了将电动轮偏离转向轴,依靠轮胎纵向力与转向轴之间力矩推动偏置电动轮转向的柔性底盘。柔性底盘既没有变速器、差速器、半轴等传动机构,也没有转向梯形、转向助力电机等转向机构,呈现出一种极为简洁的底盘形式。同时柔性底盘可以实现横向行驶、原地回转等特殊运动形式,也可以实现两轮转向,四轮转
学位
枸杞营养成分丰富,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枸杞仍采用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农忙时节用工紧张。机械化枸杞采摘装备仍处于研发阶段,振动、梳刷等接触式分离方式,难以同时满足收获中对高效率和低损伤的需求;气流式非接触分离可针对整树进行采摘,是一种潜在的可同时满足收获效率和果实质量的采摘方式,但流量需求大、能量利用效率低。采用脉冲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