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神经外膜下药物注射法作为判断神经粘连程度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在神经松解术式选择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期间27例慢性周围神经卡压的住院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肘管综合征6例,腕管综合征17例,踝管综合征4例。所有患者常规实施神经探查松解手术,术中解除所见纤维束带、瘢痕等外在的神经卡压因素,充分显露被卡压的神经病变部位,在其近端以远2厘米处正常神经组织外膜下向病变方向注射适量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的混合液体,以神经外膜下药物注射的难度及神经膨隆的程度作为判断神经粘连程度的方法,将术中注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型:卡压处的神经组织外膜随着液体的注入很快扩张成连续的梭型隆起并与粘连的神经束分离,液体很容易注射到神经外膜下;2型:卡压处的神经外膜随着液体的注入只能形成部分不连续的梭形隆起,难以形成连续的梭形隆起,并且注射过程比较困难,费力;3型:卡压处的神经外膜下不论使用多大的力量都难以注入液体,不形成隆起。对于1型患者只进行充分彻底的神经外松解,对于2、3型患者在行彻底的神经外松解后同时行神经内松解(神经外膜或束膜松解术)。所有患者都进行6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会周围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共计27例,所有患者相应神经支配区的麻木,疼痛和不适感在术后48小时内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6个月后评定结果:全部27例中未行神经内松解17例,结果为优17例;行神经内松解者10例,结果为优7例,良2例,可1例。结论:1、神经外膜下药物注射法可以作为判断神经粘连程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2、神经外膜下药物注射法对轻中度神经粘连具有外膜下松解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