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触感”是让-吕克·南希的代表性思想之一,起源于南希对“意义”的思考。“触感”具备“触觉”和“触及”的双重内涵,南希以“触感”,即以“触与被触”的感知方式统摄身体的感官感觉。在此基础上经由“触及”打开身体内在性与外在性的间隔,敞开的身体从内部出离,向着边界和界限外展,由此解构了绝对的内在性,从身体的感性经验出发达到与他者的共通,即在边界上的“共在”“共显”,正是“触感”实现了这一过程。南希通过“触感”将身体还原为“向着自身存在”的本然的身体,发展出具有动态特征的“向—在”,从而建立身体与世界的关联,由此“意义—世界”获得感受性和指向性的内涵。本文围绕“触感”思想展开论述,第一章探究南希“触感”思想的源起,南希从主体性的消解、基督教的自身解构和德国浪漫派诗歌碎片化现象入手,展开对完整的、结构化的整体世界的解构。南希承接思想史中身体的感性还原这一理论进程,结合自己心脏移植手术的独特体验,发现“主体性的消解”将身体还原为具备原初感受性的身体,也将身体还原为“触感”。在信仰缺失和世界的碎片化现状中南希认为意义并没有消亡,而是以缺场的方式在场,由此南希提出“意义—世界”的设想,这里的意义(sense)是具有感受性和指向性的意义,需要敞开与外展的身体去“触感”。第二章是对南希“触感”思想中“触觉”和“触及”双重含义的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梳理“触觉”在思想史中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感官感觉进行对比,发掘触觉所具有的直觉性、真实性、行动性和交互性特质,明晰南希以“触感”,即以“触与被触”的感知方式统摄身体感官感觉的思想进路。第二部分是“触及”的具体展开,“敞开与外展”的身体为“触及”提供可能,“触及”就发生在身体敞开的间隔通道之中,南希选用法语词corpus来表示身体,从词语本身的丰富含义入手,明晰南希身体观念中的“敞开”与“外展”特性。“触及”使得身体出生并来到在场,从而建立起身体与世界的关联,身体与他者,与世界共在共显,展现自然而然、如其本然的“意义—世界”。第三章主要探讨南希“触感”思想在美学领域对传统的“审美静观”、“审美无利害”等观念的冲击和解构。南希的“触感”思想与当下的新媒介艺术非常契合,以交互艺术为例,“触与被触”的相互性正与“交互”相匹配,在对具体的作品《花与人—度时如年》分析中展开“触感”美学所具有的模糊主客身份、动态艺术生成、消解审美距离等内涵。结语部分展开南希“触感”思想对“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解构的最终目标是还原身体的原初感受。一是疫情时代下西方拒绝佩戴口罩可以从其“视觉”传统中找到理论根据。南希“触感”思想暗含着“触与不触”,即在边界上“触及”的思考,长期与病毒共在的情况下,“共”就是间隔空间,也是对身体的保护,这是“触感”思想在疫情时代一些启发。二是在“视觉中心”发展到极致的时代,世界的可视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可能被“视觉”裹挟,这是身体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因此身体回归“触感”就尤为重要,通过“触感”连接身体与世界,呈现完整的“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