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变动不仅事关银行、企业的存亡,当这种变动失控时,还会影响一国乃至数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一系列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货币危机,使得汇率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汇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大多数国家都利用汇率作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节货币流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汇率及汇率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最有价值的问题之一。本文在Edwards和Elbadawi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理论模型(ERER)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当代具体情况,对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经济要素变量进行选择,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模型(ERER),对1985-2006年人民币汇率均衡进行测算,对比历年实际有效汇率得出失调的程度,并从人民币汇率现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多方面探讨各经济元素在宏观追求均衡汇率时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归纳出如下结论:(1)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经济因素包括所有序列LREERI(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和LDRATE(人民币存款利率),LGOVR(政府支出比例),LOPEN(开放指数),LTOTI(贸易指数),LTIMR(进口税率),LTEXPR(出口退税率)。可知LDRATE(人民币存款利率)LGOVR(政府支出比例)LTOTI(贸易指数)LTIMR(进口税率)与均衡汇率成正向关系,其中LTOTI(贸易指数)影响最大,弹性系数为0.762444809309,因此改善贸易状况是调节人民币均汇率的有效手段。LOPEN(开放指数)和LTEXPR(出口退税率)负向影响均衡汇率。这与本文在各经济变量定性分析时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LDM2(货币供应量变动),LGDPR(GDP增长率),LUSDR(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对均衡汇率影响不显著。这与实际当中长期以来资本项目管制,GDP平稳增长,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汇率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2)人民币汇率的失调情况分析可概括为,第一次高估:1985-1986年,分别高估33.09%,2.37%。第二次高估:1989年,高估4.02%,主要原因是持续的高通胀率导致实际有效汇率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均衡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高估程度较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第三次高估:1996-2002年,高估程度分别为3.71% ,9.84%,13.58%,5.61%,4.19%,7.75%,4.94%。这期间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泰株、日元、韩元等货币贬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上升,人民币出现高估。第一次低估:1987-1988年,分别低估-4.50%,-15.14%。第二次低估:1991-1995年,低估程度较严重,持续-8.16%,-14.24%,-22.22%,-14.45%,-4.78%.93年达最低点-22.22%。第三次低估:发生在2004,2005年,小幅低估-3.93%,-3.6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在1990年、2003年、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均衡汇率比较接近。失调幅度在2.5%以内。这表明宏观经济在这些年份接近内外部均衡,实际有效汇率是合理的。(3)受人民币汇率机制非市场化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人民币汇率并不能真正反映供求关系,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作为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人民币汇率在均衡调整过程中,可以根据影响均衡汇率的各经济变量的效果,采取对出口状况,贸易条件,政府消费,资本流入等方面进行调控。充分发挥汇率的调整作用,使宏观经济运行内部与外部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