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特隐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真菌,近年来因在北美引发蔓延至今的感染爆发性流行而广受医学真菌学、感染病学及流行病专家关注。最近,日本也发现了感染与此次流行事件遗传背景高度相似菌株的患者。我们前期工作显示,华东、华南存在大片桉树林等格特隐球菌“生态点”密集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又持续发现格特隐球菌感染患者,加之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存在发生类似爆发性流行事件的可能,而既往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甚少,环境分离菌株的报道几为空白。 因此,我们利用最新的“国际人与动物真菌学学会”推荐的“多位点序列”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技术体系,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国东南部地区系统开展了格特隐球菌感染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监测和环境菌株的分离、收集、保藏等工作,2014年6月在湖北施恩、2015年10月在四川成都分别发现1例格特隐球菌感染患者,显示我国的格特隐球菌感染亦有从热带、亚地区扩散到温带地区的趋势。先后采集环境标本1230份,分别于2013年6月30日、2014年9月26日、2014年10月6日分别在昆明、珠海、广州分离到阳性的格特隐球菌环境株,初步揭示了格特隐球菌在我国自然环境中的小生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即海拔18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5度、相对湿度约70-80%的蓝桉树林中。 基于多基因及全基因组序数据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表明,华东地区格特隐球菌种群结构以VGI基因型为主,华南地区以VGI及VGIIb型为主,连锁不平衡测试及等位基因兼容性测试均显示两个地区内部及之间的菌株都未发生过基因重组等现象,提示我国格特隐球菌种群目前以克隆性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种群扩张,与引起北美爆发流行所必须的基因组重组不同;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一步提示,分离自我国的VGI型格特隐球菌菌株内部存在2个亚群,可能由2个来源奠基者菌株进化而来。而且分离自我国的格特隐球菌遗传多态性低于澳洲、北美等国家,但与分离自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格特隐球菌相互之间存在较紧密亲缘关系,提示中国乃至全球的格特隐球菌都可能随着桉树在全球的引种经历过一次播散过程。另外,分离自中国的格特隐球菌毒力较低,未测出有性交配现象,且尚未发现对两性霉素B等一线抗真菌药物有耐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