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土地整理是解决“吃饭”和“建设”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应追求数量和质量并重。但根据笔者对各地正在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的调研,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仍主要是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尚未全面进入以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阶段,并对土地整理中的权属调整问题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土地整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具有的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率和可持续性以及调整土地生产关系的效能。抛开其他原因不说,这与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标准不无干系。 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完善土地整理行为,除了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力度,开展对土地整理质量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 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理论概述 笔者首先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特性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整理质量及土地整理质量评价的内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整理质量评价;同时参考和借鉴了德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先进经验。 笔者认为,从世界各国和地区土地整理的实践来看,土地整理的内涵可以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对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时,根据有关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地整理的特性表现在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措施,是一项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的改造整治工程,土地整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整理区整体能力,包括农业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及改善其所承载的生产关系。 而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层面来看,土地整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3、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4、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使土地产权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基于土地整理的内涵、特性和目标,笔者认为土地整理质量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质量。土地整理质量不仅应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质量,还应包含生态环境质量、产权关系质量等等,其质量应体现土地整理的内容和其目标要求。因此土地整理质量评价也必须是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和动态的评价。 从理论上讲,为衡量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程度,即衡量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预期目标,必须要进行土地整理质量评价。通过评价,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土地整理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一方面控制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另一方面引导土地整理向预期目标发展。 同时笔者认为这种控制和引导作用也是客观需要和现实的紧迫要求,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土地整理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忽视质量的提高;2、对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重视不够;3、忽视了科学合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研究。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出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对德国的交易价值指数和台湾农地重划的土地分配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予以参考和借鉴。 第二章指标体系研究 进行土地整理质量评价的关键是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土地整理工作起到正确的控制和积极的导向作用。相反,若指标体系本身就不合理,则可能不利于土地整理质量评价的顺利进行,从而对土地整理工作起到误导作用。笔者认为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指标:土地条件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以及土地产权关系指标;并对指标选取时应注意的原则予以了述评。 第三章方法研究 笔者分析了三种土地评价的方法,认为这三种方法各有其自身特点和应用条件。本文在合理吸收借鉴上述几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一种更简便实用的方法——标准农地法。并提出了标准农地和标准亩的概念,从而以标准农地作比较参考和标尺,可以使土地整理质量评价不仅限于整理区内部评价,同时可以使该评价结果应用于一定区域内不同整理区的比较,从而为该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置换服务,只有这样,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才更有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四章应用研究 最后论文以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处整理项目区为例进行土地整理质量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较之一般所考核的“新增耕地面积”更科学、更合理,并有利于推动土地整理工作向提高耕地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部分就论文存在的几点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做一简单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