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区小城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研究——以彭州市通济镇、青川县乔庄镇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灾区群众安置工作已经完成,各地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由于此次大地震对灾区城镇建设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重灾区城镇重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如何组织好重建工作,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恢复重建规划,是摆在规划编制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地震灾害的特殊背景下,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常态下的规划在指导思想、工作程序和实施方略上均有着较大差异,需要合理利用震后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重新确定规模选址、调整城镇职能与用地布局、制定适应特殊事件背景,且符合灾区城镇发展特点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本文以四川灾区小城镇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灾后重建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小城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本特点与一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四川灾区小城镇的现状情况及受灾特点,提出应重点关注的相关问题,结合对实践案例的分析,针对恢复重建规划中的选址与规模、城镇发展定位调整、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与生命保障、生态修复与生态优先、心灵重建与社会问题等七个问题深入探讨灾区小城镇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方法与对策,提出相应的规划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以期又好又快地完成重建工作,并能为指导以后的城镇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与建议。
其他文献
逐水而居是人类聚居环境营建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取向,而这类择居取向的背后,往往是出于对资源的生活、生产以及环境景观等功能便利的考虑。长久以来,被泉水影响的村落形态有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港口的区位功能显著提高,港口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通、区位关系越来越密切,港城互动作用推动了港城空间的拓展。 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分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城市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和特
土地利用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社会、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等综合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用地形式:同时考虑各类用地形式的相互影响,来确定城乡
本文通过对寒冷地区标准机房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寒冷地区标准通信机房普遍存在的问题——地处于寒冷地区,室内设备散热量非常大,机房无外窗,不能通风散热,必须利用空调机组为设备降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形式风格各异传统的乡土建筑。其中,藏族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在全球化趋同、城市化大进程的背景下,本文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的住宅发展速度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住宅建设量。住区的建设规模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但是
随着现代生活中新功能的建筑越来越多,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和原则开始渐渐露出其局限性,建筑的功能越来越模糊与复杂,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手法和功能分析越来越难将其涵盖。当代前卫建
文章从欧几里德几何与非欧几里德几何的定义入手,探讨两种几何形态的各自特征。欧几里德几何形态把万物看成简单明确的几何形体,具有理想化、抽象化和简单化的特点。非欧几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