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当代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苏珊·桑塔格拥有着多重身份和多样的理论向度。她的激进立场不管是在文化还是政治社会领域一直都引起人们对她的广泛关注。
多数看法认为,桑塔格一生的理论和创作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和转折,因此评论界对她的理论、作品和实践行动的评论也充满了争议。但是本文认为,从60年代提出理论直到去世,桑塔格的思想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在社会政治领域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这个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她在理论和实践上终身保持独立性和激进性。她的思想不能被简单地归入任何一个流派,她吸收了众多思想然后把它们化入了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中。在现实实践中,她的行动与她的思想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她反对集团,不喜欢加入阵营,拒绝“左派”、“右派”的标签,她用笔与对立阵营开展斗争。
其次,她的思想也呈现出开放性。她对一切都感兴趣,包括政治的、文学的、知识的、道德的等等太多问题。这便可以解释她总是满怀着高度的热忱投入到对每一个事物的研究中的原因。
第三,她的美学理想带有乌托邦性质。她试图在美学主义和道德主义、美与伦理之间做出调和,因此强调它们的不可分割性。她对于美的虔诚是一种效忠严肃性的行为,是她自觉身为作家的一部分,这变成了她的第二天性。她跳出了制度、党派的狭隘界限,成为了站在人类高度俯瞰世界的“新启蒙主义者”。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在她的生命中,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都具有不可分割性。不仅在文化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她随时都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责任和审美理想扛于肩上,实践着作为一个对美国、对世界、对历史都有价值的人的意义。
回顾她的一生,60年代她就因提出和实践“反对阐释”、“新感受力”这些激进的文学批评观点而备受关注,到了70年代她完善了之前的理论反思,转向对摄影和疾病的研究批判,深化和开启了研究的新领域。这使得她的观点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80至90年代,桑塔格活跃于政治社会批评领域,直到逝世之前,她仍高度保持着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的激情,努力撰写着文化和社会评论。她将所有政治介入看做是她文学批评领域内的一部分。也正是她在最后几年的文学创作和政治行动主义给她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声誉。她获得众多文学奖项,受邀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公共声音和影响力。
因此,贯穿她一生的这种一致性早在60年代就已经展露端倪,而她在60年代的思想是贯彻她一生的基础。新感受力美学是桑塔格60年代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作为一种批评理想,桑塔格把新感受力美学作为她针对特殊的时代运用的一种解构策略,来表明她60年代的文化批评的姿态。本文将从她60年代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思想。
桑塔格60年代的思想是复杂而单纯的,复杂性是由于她面临的时代的变幻莫测、观念和思潮的频繁更迭、政治和经济的动荡不安以及桑塔格自身的广泛兴趣和著述散乱所带来的;而单纯是因为在她的两本理论文集、两本小说和两部戏剧中,我们自始至终都能发现笼罩之上的主题,那就是对新感受力美学的提倡。
因此,本文分为五章来阐述这一理论。
绪论重要是对桑塔格的生平和研究综述,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在于认识到60年代思想是她思想的基础和她终身保持思想的一致性。
第一章主要是关于新感受力的研究,论述它的含义和思想文化语境,并深入分析它与“反对阐释”、以及“形式”、“风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回答了新感受力美学重视形式削弱内容的目的、对非自然之物的热爱与艺术自律之间是否矛盾两个问题。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新感受力美学批评的功能的研究,阐明了三种感受力之间的关系、坎普的含义以及批评家寻找到作品透明价值的方式。
第三章主要从两部小说中阐明桑塔格怎样把她的理论运用于艺术实践中。
结语部分是对新感受力美学的影响与评价的思考,试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的价值和缺陷,并就她把现代性精英意识带入大众文化研究的思路,她坚持市场化并不代表丧失个性等观点谈了对当下中国艺术创作和批评发展与走向的借鉴意义。
本文的结论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学理想,新感受力美学通过两种方式:“反对阐释",重视形式和用“风格”调和内容与形式的对立,来完成两项文学批评任务:培养独特的批评鉴赏力和发掘作品“透明’’价值,最终实现新感受力美学的审美救赎功能的目的。桑塔格对它的思考贯穿了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