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患者血浆中的凝血因子X活性(FX:C)与其临床症状间的相关性较弱。凝血酶生成试验可从整体水平评估个体出血倾向的试验。本研究对四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进行了完整的表型诊断及基因诊断,同时检测了四条途径激活的FX:C及FX的抗原水平(FX:Ag)。采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分别检测凝血因子X缺陷症患者血浆在1 pM组织因子及5 pM组织因子激活下的凝血酶生成能力,并研究玉米胰蛋白酶抑制剂(corn trypsin inhib itor,CTI)在抑制体外接触激活后对两种组织因子浓度激活下的凝血酶生成的影响。先证者3属于Ⅲ型FX缺陷,其基于各途径的FX:C分别为6.2%、1.2%、1.0%和13.6%,其余三例先证者均为Ⅰ型F X缺陷。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正常人血浆标本还是凝血因子X缺陷症患者血浆标本,凝血酶生成试验在1 pM组织因子激活时需要加入CTI以消除体外接触激活对标本凝血酶生成测定的影响,在5 pM组织因子激活时体外接触激活对凝血酶生成试验的影响则并不显著。1 pM组织因子激活下的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峰值(Peak)及凝血酶生成速率(Rate)等指标与凝血因子X缺陷症患者血浆FX:C水平及临床表型严重程度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且比5 pM组织因子激活时更敏感。因此,我们推荐使用接触激活抑制剂(CTI),采用1 pM组织因子激活的凝血酶生成试验以评估凝血因子X缺陷症患者出血倾向。 血友病A(haemophilia A,HA)为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本研究对6例剪切位点相关突变HA患者进行了表型诊断和基因诊断,并明确了其分子发病机制。通过剪切位点分析软件NNS plic e(www.fruitfly.org/seq_tools/splice.html)以及Alamut2.3预测突变对mRNA剪接的影响。同时进行体内外周血mRNA水平异位转录检测患者F8基因mR NA转录水平,并构建小基因体外转染293T细胞以研究6种剪切位点突变的分子发病机制并评估软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先证者1、2、3体内异位转录均检测到两种异常转录产物,先证者4、5、6只检测到了1种异常转录产物。先证者1突变(c.599_601+2delAAGGT)导致了4号外显子及4、5号外显子的联合缺失。先证者2为c.1444-8_1444d elAC T T T C AG A突变,其中一种异常转录产物缺失了10号外显子,另外,野生型剪切位点下游12个碱基处(c.1456)产生了新的剪切位点。先证者3为c.1903+5G>A突变,其中一种异常转录产物缺少了10号、11号、12号、13号4个外显子序列,同时,在野生型剪切位点下游86 bp处产生了新的剪切位点。先证者4(c.5586+3A>T)、5(c.6115+1G>A)、6(c.6187+1delG)的突变则分别导致了F8基因16号、19号、20号外显子的丢失。本研究中6种剪切位点相关突变的致病性与软件预测的结果相符,但对于候选剪切位点的预测,软件分析的结果却不一定可靠。3种小基因体外表达的结果与先证者4、5、6体内异位转录结果完全一致。本研究从mRNA水平明确了6例剪切位点相关突变的分子发病机制,软件分析及小基因体外表达的方法是预测剪切位点相关突变致病性较好的辅助手段。 经统计,在本院近四年所检测的343个HA家系中,发生于F8基因14号外显子p o ly A区的缺失或插入A突变共32例,占总HA家系的9.33%,占小片段缺失或插入突变的42.11%,为HA热点突变。这些家系中多数为散发(21例),无血友病家族史,其中又有10名先证者为自发突变。理论上,poly A区的缺失或插入A突变将使氨基酸编码序列发生移码,表达无活性的截短FⅧ蛋白,但有部分患者却表现为轻型或中型HA(FⅧ:C>1%)。14号外显子poly A区的缺失或插入A突变的发生可能与该区域的特殊结构导致的D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的滑移相关,同时,po ly A区DNA复制、转录、蛋白翻译过程的“二次移码”又可能使患者的表型得到部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