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细小病毒B19(B19V)属于细小病毒科的嗜红细胞属,基因组为单链DNA,全长5.6kb。B19V和人博卡病毒是现今可以感染人类的仅有的两种细小病毒科的病毒。B19V感染主要引起传染性红斑、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关节炎等,感染孕妇后可导致胎儿水肿,流产或者死胎。B19V基因组内有两个polyA信号,位于3’端的称为(pA)d,位于第二个内含子内的称为(pA)p。(pA)p直接抑制病毒转录出全长pre-mRNA,在转录后水平与第二个内含子的剪切相互竞争抑制病毒结构蛋白mRNA的生成,而病毒的复制利于启动子通读过(pA)p位点,使用(pA)d位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第二个内含子的剪切都影响(pA)p的使用,但是复制如何影响(pA)p的使用还不清楚。细小病毒MVM和腺相关病毒AAV感染敏感细胞后,可以和组蛋白结合,形成类染色质结构,但是类染色质结构有哪些功能还没有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B19V基因组是否可以在细胞内形成类染色质结构,研究B19V基因组甲基化修饰以及类染色质结构对基因复制和RNA加工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基因组复制影响(pA)p使用的分子机制。为了研究B19V基因组DNA是否形成类染色质结构,转染B19V DNA到HEK293T细胞内,分别在12、24、36和48小时提取细胞核,微球菌核酸酶消化后用苯酚-氯仿抽提,同时在这四个时间段提取Hirt DNA,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B19V基因组DNA可以在细胞内形成类染色质结构,且类染色质结构的形成早于复制。为了研究病毒染色质的修饰是否影响病毒的复制、转录或转录后加工,我们应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DAC)处理转染B19V基因组DNA后的HEK293T细胞,48小时后提取小分子量DNA(Hirt DNA),利用DpnI消化,用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处理后进行PCR扩增反应,通过测序我们发现,DAC处理后基因组上特定位点的甲基化修饰被抑制,表明在B19V基因组内存在甲基化修饰位点。用终浓度为20μM的DAC处理转染后的293T细胞,48h后分别提取细胞核、Hirt DNA和总RNA,并用Southern blot和RNA酶保护实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与DMSO处理组和未处理组比较,DAC明显抑制B19V类染色质结构的形成及基因组的复制。RPA实验证实DAC抑制第二个内含子的剪切,促进(pA)p的使用。为了研究B19V基因组复制影响(pA)p使用的具体机制,分别利用IRES2-eGFP和pBluescript KS II载体构建了基因组5’和3’端一半基因的复制型和非复制型克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敲除D1和D2剪切位点的克隆,转染HEK293T细胞,48小时后提取总RNA,RNA酶保护实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B19V基因组的复制主要通过影响第二个内含子的剪切影响(pA)p的使用。本研究证实B19V基因组上存在甲基化修饰,DAC可以使基因组去甲基化,抑制类染色质结构的形成和复制,导致基因组第二个内含子的剪切被抑制,进而影响(pA)p的使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19V基因组甲基化修饰和类染色质结构影响基因组的复制和RNA转录后加工,揭示了B19V基因组中央poly位点选择性使用的分子调控机制,为B19V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