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民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发展趋势和需求,故研究城市内部休闲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影响机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城市空间的一项尤为重要的课题,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当今社会,休闲设施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具有稳固的群众基础,综合来看,其在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上也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目前就哈尔滨市休闲空间的分布现状来看,区域差异性大以及发展规模不均衡等现象依然存在,缺乏对哈尔滨市的整体结构进行合理统筹规划和引导性建设。本文选取休闲设施POI点数据,通过恰当的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哈尔滨市休闲设施的分布特征,并发掘其布局规律;通过引入城市街道人口、道路交通网以及居住区格局等相关城市要素,与休闲设施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期得到各类型休闲设施的形成机制,以此对哈尔滨市主城区休闲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相应的整改建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具体研究分析,得如下结论:(1)哈尔滨市综合休闲设施在空间的分布呈现高度的向心集聚模式,并在研究区范围内形成了几个高密度集中区,休闲设施密度高的核心区域多分布在市中心附近,且由中心向外辐射为休闲设施稀少区以及组团式休闲设施集中区,郊区则为休闲设施分布极少区;哈尔滨市主城区内各类休闲设施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差异性,且差异程度表现为旅游类>餐饮类>娱乐类>文化类>购物类>健身类的特征,同一类休闲设施在不同行政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而同一区域所包含的休闲设施也各有侧重。(2)带有商业性质的休闲设施所如购物类休闲设施、餐饮休闲设施受路网交通的约束程度高,表现出明显的临街性,且集聚程度普遍高于非商业性休闲设施的聚集程度,大部分健身类休闲设施如公园及广场类的场所,以及文化类休闲设施空间分布趋于平均;旅游类休闲设施中国家级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内,而农家乐、采摘地、农业观光园类型的旅游设施依托传统农牧业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本底主要零散分布在主城区以外的郊区。(3)哈尔滨市休闲设施布局受街道人口密度、交通道路网以及居住小区密度等因素影响较大。经计算得到五个研究区的街道人口密度与休闲设施密度的平均耦合度为73.08%,且进一步分析得到二者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为0.35,可以表明城市的人口分布对于休闲设施在空间上布局具有积极影响,二者在空间上分布呈现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不同行政区域其分布状态略有差异。(4)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算得街道休闲设施密度与路网加权密度的Moran’s I指数为0.15,结果表明二者空间分布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相对较弱,这是由于研究区域内某些较为繁华的地段其路网结构表现密集,但由于这些区域的用地局限性,导致其休闲设施配置不足,从而使得路网密度大的区域休闲设施数量相对较少,还有些休闲设施密集区恰巧位于研究区内的卡口地带,这些区域较为狭窄或多数位于城市的边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地段的交通网络并不通达,导致此区域路网密度较低而休闲设施密度较高的现象。故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相关性,但其显著程度较弱。(5)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知,街道休闲设施密度与居住小区密度的Moran’s I指数为0.313978,说明二者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空间正相关的“高高”型街道多数位于道里区内,而“低低”型街道则主要集中分布于主城区外的边缘地带,各类休闲设施与居住区格局的相关性表现为:餐饮类>购物类>健身类>娱乐类>文化类>旅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