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能过剩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以来,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痼疾。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的实践中来看,现有的治理政策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许多不良反应。为此,本文探宄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并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产能过剩治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将产能过剩分为表层产能过剩和深层产能过剩,并分别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两个方面对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如果国民经济中,经济主体具有强烈的投资动机,实际投资额远远超过正常的投资水平,并且经济系统内的各个产业的投资扩张是协调的、成比例的,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将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在稳定的均衡状态下运行。然而,当经济系统内的产业间的投资扩张不是均衡的,某一产业出现投资过快增加,而另外的产业投资增长却十分缓慢,则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失衡发展。宏观产能过剩强度指数的值会随着部分产业投资的扩张而增加,如果投资扩张的势头不被及时遏制,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不断波及更多行业。在微观视角上,本文构造了一个转轨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委托人一代理监督人一代理人”的双重委托一代理模型。在该分析框架中,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行了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体制,让各级地方政府都处在经济增长竞争的格局之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强势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强势干预之下,往往较多地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很少顾及长远的效益。企业不顾市场上的供求情况和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逆市场化操作,投资一些高投入、高产出、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每个地方都失去比较利益,造成了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大范围内出现。在当前的转轨经济条件,中国的产能过剩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从产能过剩产生的机制上来讲,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剰需要厘清以下三个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产能过剩的治理必须从战略上进行规划和考虑,并制定策略性的对策,从而达到标本兼治,实现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首先,应当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产能过剩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具体来讲,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应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着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消除产能过剩。.若想从根本上治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一定要对生产要素市场进行改革,理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并且将环保等外部性成本以合理的标准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之中,使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无利可图。三是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构。由于缺乏产业深化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中国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巨大的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痼疾,必须深刻了解产能过剩反映出的产业结构问题,走出一条产业深化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