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路经皮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ous full-endoscopic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PECD)作为一种颈椎微创新兴技术,首次由德国脊柱专家Ruetten报道。该手术自开展到现在为期不足10年,国内外有关该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较少,特别是就颈长肌、颈交感干、椎动脉等颈前易被损伤的解剖结构分布特点及相互间关系,以往的文献报道较少。虽然目前国内一些三甲医院逐步开展此项技术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报道,但病例样本量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优势需要长期临床观察验证,其并发症、适应证及远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待大样本研究支持。目的1通过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尸体对下颈椎段前方的颈长肌、颈交感干、椎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综合分析三者局部解剖位置关系,以期为临床内窥镜操作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些考资料。2通过MRI横断位和矢状位图像测量各颈椎间隙正中水平颈长肌、椎动脉之间距离及颈髓至椎体后缘间距离,比较各测量值异同,为避免PECD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影像学解剖依据。3通过严格筛选具有手术适应证的病例运用前路经皮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初步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微创性、一些手术操作要点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1标本测量选取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5具(男3具、女2具),年龄在41-69岁,平均年龄为59.8岁,身高150~173cm,平均身高159.6cm。分别对C3/4、C4/5、C5/6、C6/7四个椎间盘正中水平观测,收集以下测量指标:收集以下测量指标:颈长肌间距,颈长肌内侧缘至中线的距离,颈交感干至中线距离,颈交感干至颈长肌内侧缘距离,椎动脉间距,椎动脉内侧缘至中线距离,椎动脉内侧缘至颈长肌内侧缘距离。观察三者分布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2随机选取100例门诊颈椎病病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证实),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在4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4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检查。观察者在PACS系统上选取各椎间盘磁共振T2WI横断面中间扫描层进行测量。测量内容:颈长肌间距,椎动脉间距,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线,椎动脉内侧缘至中线距离,椎动脉内侧缘至颈长肌内侧缘距离。同时,在磁共振T2WI正中矢状而上测量各椎间盘正中水平处的椎体后缘至颈髓距离。然后分别对组组间的数据运用方差检验行统计学差异比较。与尸体解剖测量的数据作有效性验证。3自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因保守治疗无效且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采用前路经皮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的年龄38~56岁,平均47.8岁,病变分布:C3/42例,C4/50例,C5/61例,C6~C72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后3天、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并发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估。结果1(1)颈长肌起于寰椎前结节向下延续至第三胸椎,侧方附着于横突前结节,从C3/4~C6/7,颈长肌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中线距离分别为7.63±0.92mm~13.49±1.50mm,3.57±1.13mm~6.70±1.24mm,从上至下逐渐增大;(2)颈交感干由外上至内下走行,其与中线距离和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离分别为24.98±2.26mm~18.56±3.00mm,19.61±2.07mm~13.30±1.36mm,从上至下逐渐减小,其中在C6/7水平,颈交感干至中线距离最短;(3)椎动脉均从第6颈椎横突孔开始进入颈椎横突段,从外下往内上走行。椎动脉间距、椎动脉至正中线距离及椎动脉与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离分别为24.07±1.01mm~30.92±1.18mm,11.90±2.02mm~17.49±2.45mm,5.28±1.41mm~8.14±1.39 mm。颈长肌内缘与椎动脉的横向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增宽,C6/7增宽明显,与其上水平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2在磁共振T2WI图像上各椎间盘正中水平测量,(1)颈长肌间距及颈长肌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0.25±2.45mm~15.04±1.63mm,5.67±1.76mm~7.88±0.78mm,从上至下逐渐增大;(2)椎动脉间距、椎动脉至中线距离及与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离分别为(25.37±5.65)mm~30.56±6.51mm,13.36±2.69mm~18.12±2.92mm,5.84±1.86mm~7.89±2.46mm;(3)在磁共振T2WI正中矢状而上测量各椎间盘正中水平处椎体后缘至颈髓距离分别为3.32±1.29mm,2.92±1.59mm,3.91±1.59mm,5.29±2.19mm。其中,C4/5距离颈髓最近。3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食管气管鞘、颈动脉鞘、颈交感干、椎动脉等损伤的症状。全组病例随访3~12月,平均8.8月。术后复查MRI示突出的颈椎间盘摘除彻底,复查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病例。病人原有的症状都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疗效评价采用VAS评分。术后VAS评分较前减小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下颈椎相关解剖结构进行尸体和影像学测量,为预防PECD术中颈交感干、椎动脉、颈髓等损伤的发生提供较全面、准确、客观的解剖学数据。2 PECD术中,内窥镜进入点应选在颈椎椎间盘的中心,C3/4到C6/7各椎间盘正中水平两侧颈长肌之间是放置工作套管的安全区域。在C6/7椎间盘水平,颈交感干与颈长肌距离最近,为手术中易损伤颈交感干的部位。在C4/5椎间盘水平的后缘,颈髓距离椎体后缘最近,为手术中易损伤颈髓的部位。3 PECD入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中出血少、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能有减轻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不失为一种微创、有效的临床应用技术,具有可行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