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铸(Recast)是一种隐性纠错式反馈方式,国内外对其研究十分丰富,其中不少证明其为课堂交互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纠错式反馈(如, Lyster & Ranta, 1997; Lyster,1998; Ellis et al, 2000),然而对其有效性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对重铸已有了大量实验环境和课堂环境里的实证研究,但很少有人对其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作用进行比较。为填补此项空白,本文运用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Long,1996)为理论框架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中重铸和教学环境的作用,比较不同教学环境下重铸对二语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从而揭示重铸的性质和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它们各自对二语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前测-处理-后测-延迟后测和控制组对比的方法,研究在何种程度上重铸能提升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以及教学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二语发展的。为了较为全面地考察重铸对二语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本实验还设计了口语表达测试和书面语法测试。在本实验中,重铸具体体现为对学习者错误话语的部分或整体重构。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体现为其在语法能力方面的发展,语法能力是基于Canale和Swain在1980年的定义,即,“有关词汇项目及形态学、句法学、句法语义学和音位学规则的知识”。另外,本实验还选择了一个目的项---假设条件句,来检验学习者习得相对复杂的形态句法结构时的重铸效果。以下是本论文的研究问题:1、重铸是否对学习者第二语言的语法能力发展产生显著影响?2、教学环境(面对面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否会影响二语发展过程中重铸对学习者语法能力发展的作用?3、重铸和教学环境之间有无交互作用?4、1)重铸在不同教学环境下(面对面或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是否不同?2)不同教学环境(如:面对面或计算机辅助教学)对重铸是否有不同的影响?3)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有哪些?4)在此实验中重铸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二语发展的?5、重铸对特定目的项---假设性条件结构的习得和保持有重大影响吗?此研究采用准实验的方法,将200个学生随机分成四组置入不同的教学环境:面对面控制组、面对面实验组、计算机辅助教学控制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组,由此来比较面对面和计算机媒介下重铸效果的差异并揭示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首先,这四组都参加了实验前测,以检验其初始英语水平是否相同。然后,面对面和计算机媒介下的两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了等量的含有重铸的实验处理(两次处理,每次50分钟),另外两个控制组也在班里对相同话题进行了两次讨论(每次50分钟),但没有接受重铸处理。两次讨论完成后,进行后测(口试和笔试)以观察重铸对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短期影响。三周后再进行延时后测以研究重铸的长期影响,整个实验过程总共为7周。实验数据采集完毕后用SPSS及SAS软件进行处理,运用了T检验及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主要结果如下:首先,若将两个实验组作为一个整体,经过处理以后,其习得较两个控制组所构成的总体并没有显示出优势,所以从总体来说,重铸和学生的二语习得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然而,在特定教学环境中,重铸的作用会被彰显并显著影响二语习得。然后,分处不同教学环境下的两个组也被作为整体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是教学环境对二语习得有显著影响。重铸和教学环境间存在交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因教学环境的不同和重铸的多少而变化。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下重铸的作用与面对面模式下重铸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独有特征,例如,公平且不带威胁性的语境,书面的形式,交谈文本的保留,语言特征的显著度,较长的处理时间,强化了的注意,以及特殊的课堂氛围等。本研究中,重铸对于学习者总体的语法能力作用显著而对目的项却没有影响,这可能由许多因素导致。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不同语言结构反馈的感知不同,尤其是目的项---假设条件句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较难的形态句法结构。本研究通过互动假说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成功应用证实了该理论的有效性,通过揭示重铸和二语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了重铸的多重本质。本研究也显示了教学环境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了重铸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比较面对面和计算机媒介下重铸的作用,本文呈现了这两种教学环境的各自特点,探讨它们各自对重铸作用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有一定意义,因为它能为中国外语教师寻找更有效的反馈方法和教学环境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