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发酵降解代谢产物成分—短链脂肪酸(SCFA)变化,探讨0-3岁母乳喂养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特征,为今后针对婴幼儿个体情况,提供精准化改善肠道菌群的饮食指导方案提供有益的帮助。资料与方法:样本是来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及某社区卫生中心体检的健康婴幼儿,共33例,入选对象在添加辅食前均为母乳喂养,年龄在27天~3岁之间,根据是否添加辅食及是否断奶为三组:母乳喂养组(10例)、添加辅食组(12例)、断奶组(1 1例),需满足以下入选条件:(1)早期喂养方式均为母乳喂养;(2)年龄在0-3岁之间;(3)30天内无抗生素暴露史;(4)30天内无发热、腹泻、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病史;(5)平素排便规律正常,无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6)无重大先天性疾病及发育不良;(7)生长发育曲线处于正常范围内。收集处理其新鲜粪便标本置于基础培养基以及多种低聚糖培养基中,并置于恒温箱中发酵培养24小时,利用气象色谱仪测定各培养基中短链脂肪酸(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等含量,利用气体压力测量仪测定各培养基中产气含量,最后应用SPA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母乳喂养组、添加辅食组、断奶组之间两两相互比较,粪便中的SCFA总酸、乙酸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母乳喂养组、添加辅食组之间粪便中的丙酸、丁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断奶组丙酸、丁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及添加辅食组,断奶组异戊酸含量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2、母乳喂养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占总酸比值为82:9:4,添加辅食组为78:10:5,断奶组为60:22:15,三组百分含量比做比较,断奶组与母乳喂养组及添加辅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母乳喂养组与添加辅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粪便经体外发酵后总酸含量比较:添加辅食组YCFA、LAU、MAI培养基中总酸含量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断奶组LAU、FOS、GOS、STA、MAI培养基总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添加辅食组(P<0.05)。4、粪便经体外发酵后乙酸含量比较:添加辅食组乙酸含量(FOS培养基除外)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断奶组各培养基中乙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断奶组乙酸含量(YCFA培养基除外)明显高于添加辅食前组(P<0.05)。5、粪便经体外发酵后丙酸含量比较:添加辅食组丙酸含量(LAU、MAI培养基除外)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断奶组丙酸含量(LAU培养基除外)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断奶组丙酸含量(LAU、FOS培养基除外)明显高于添加辅食组(P<0.05)。6粪便经体外发酵后丁酸含量比较:添加辅食组丁酸含量(INU培养基除外)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断奶组各培养基中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1);断奶组YCFA、FOS培养基中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添加辅食组,而LAU、GOS、INU、STA、MAI培养基丁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1、SCFA是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的主要产物。2、从母乳喂养到添加辅食再至断奶这个过程中,主要SCFA乙酸、丙酸、丁酸的比例变化为乙酸占比下降,丙酸、丁酸占比上升,断奶期达到较高水平。3、从母乳喂养至添加辅食再至断奶这个过程中,肠道菌群代谢发酵产生SCFA的能力逐步增加,符合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发育和构建成熟规律。4、母乳喂养阶段肠道菌群发酵代谢产生丁酸的含量极低,可能与产丁酸菌群数量少相关,添加辅食至断奶后,丁酸产量增加明显。5、通过体外发酵模型测定婴幼儿粪便低聚糖培养基中的SCFA水平,可作为间接评估婴幼儿肠道菌群发育和演替一个有用、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