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胃痛又称之为胃脘痛,是以胃脘部或近心窝处出现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大致包括了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等。然而对于慢性胃炎和胃神经官能症方面西医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中医在治疗胃痛方面具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肯定的独到优势。通过本研究对胃脘痛的中医方药治疗有系统的认识,以更好指导临床。研究方法:在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上检索记录“胃痛、胃脘痛、心痛、心下痛”的相关文献,并筛查出胃痛的所有方药文献,确定历代治疗胃痛的有效方剂,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再结合历代医家对胃痛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录得成方309首,用药种类共219种,用药总频数为2505次。309首成方中以汤剂及丸丹剂为主。2.初步发现了历代胃痛的证治用药规律:汉代治疗胃痛方剂所用药物以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最为常用;隋唐宋时期以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及化湿药最为常用;金元时期以温里药、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最为常用;明代以理气药、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最为常用;清代以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最为常用;在本次研究所收治疗胃痛的全部方剂中,以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活血化淤药、化湿药最为常用,五者累计频率为62.7%。3.从汉代至清代,用于治疗胃痛的各类药物总的发展趋势是:理气药、活血化淤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补虚药的使用频率大体维持稳定,其它类别的药物使用频率的波动比较大,无明显变化趋势。4.在高频药物的分布及组成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分别是补虚药、理气药和温里药,其中补虚药尤以补气药为主,提示我们胃痛的治疗应以补虚、理气、温中为主要原则。研究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结合学习心得和导师经的验,得出以下结论:(一)审证求因,灵活施治:1.探病之源,治病求本;2.益气、理气、温中为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3.对于寒热错杂者,予以辛开苦降;4.用药频率的变化规律:温里药使用有减少的趋势,同时清热药有上升的趋势。(二)掌握辨证要领,以进行准确辨证。(三)药疗调养并重,防止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