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提出了透明性理论。透明性理论作为一种客观的分析手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发展,该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中具有革命性意义。透明性的本质主要是表述建筑和人之间产生的视觉与思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空间中的暧昧性。中国梅山文化园的建筑景观空间特质恰好包含了含糊不确定的形式构成和多维的空间感受,吻合透明性的分析基础。同时,中国梅山文化园追求的文化意象,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不吻而合,山水画的许多经典画论也对梅山文化园的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绘画的布局理论对梅山文化园的造景布局的影响。北宋著名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1]。”“三远”对应到西方建筑概念中就是空间的“宽度、深度和高度”。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地域文化主题公园的典型实践案例——中国梅山文化园为例,以透明性为理论基础。通过试图剥离造型、装饰等“表象”,分析研究梅山文化园在空间组织、空间构成和形态表达等方面的组织手法与规律。首先,对比中西方绘画的共同点及其分别对建筑景观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建立梅山文化园与“透明性理论”之间的联系,确定研究的可行性;进而主要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以柯林·罗的透明性为理论基础,结合柯林·罗的透明性著作中有关现象透明性的案例,梳理总结现象透明性的特征与本质内涵,并列举出具体操作手法;再通过对比梅山文化园建筑景观空间与西方建筑空间的透明性潜在特征,对梅山文化园中的现象透明性的表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感官体验等三个层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梅山文化园中透明性的设计手法,形成一套具有透明性特征的设计导则。对梅山文化园建筑景观空间透明性的分析,既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透明性空间的本质内涵、拓展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又能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为我国地域文化主题公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地域性建筑的保持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