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且面临每年200万hm2的速度递增的严峻现实。草原的生态问题是在一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下草原社会经济生活中无数微观个体进行博弈的结果。牧户作为草原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是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本研究以锡林浩特市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与牧户统计资料,以不同牧户的禀赋为切入点,在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禀赋分异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因素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牧户的禀赋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2741个牧户的聚类分析,探讨牧户的禀赋属性及其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牧户的禀赋具有明显的差异,2741个牧户可以分为9组,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海拔等自然要素成为决定禀赋分异的主要因子,牧户所拥有的草场面积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2)受禀赋限制,牧户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总产草量,以及产草量的年际间波动均有所不同。2.不同组之间牧户的社会经济要素差异较小,但组内差异明显。标准差较大,表明禀赋虽然对牧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影响,但是在同类的禀赋下,牧户的经营策略和选择可能会调节禀赋的作用。可见,牧户把握机会成本的能力有助于消除禀赋带来的负面影响。3.尽管研究区牧户禀赋不同,但大部分牧户草场的植被动态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自1983年至2011年以来草地持续退化,1989年和2000年的退化程度每况愈下,2011年退化趋势有所减缓和恢复,但是远不及1983年时的草地状态。然而,第二组表现不同,该组牧户在1989年和2000年时植被状况基本没有退化,在2011年表现为轻微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