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开展耕地力评价,进行各项适宜性评价,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本文以江苏省盱眙县为研究区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各参评因素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确定权重,在全省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定我县的12个评价指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地貌类型、坡度、排涝模数、灌溉模数、pH值、质地、剖面构型、耕层厚度、成土母质),层次分析法计算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确定地力综合指数分级方案,同时进行权重和隶属度的评定,采用累加法求得综合指数,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评价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的变化趋势。将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应用到配方施肥及土壤改良等利用中。1、耕地地力评价情况。根据县级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全县耕地共划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级地(上等田)、二级地(中等田)、三级地(下等田)、四级地(低产田);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10万亩,其中一级地215275亩,占19.57%;二级地531486亩,占48.32%;三级地291068亩,占26.46%;四级地62212亩,占5.66%。归入部级耕地地力等级,全县耕地共划分为两个等级,其中一级地802400亩,占72.95%;二级地297600亩,占27.05%。同时根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各个耕地地力等的主要特征和分布特点,提出利用与管理建议。2、土壤养分变化及评价。自19世纪80年代土壤普查以后,直至2006年我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耕地土壤属性也发生了变化,各项土壤养分指标都发生了动态变化,养分指标有升有降,各种土壤类型及各个乡镇土壤养分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说,东部平原区好于西部沿淮沿湖区,而南部山区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3、根据耕地力分级开展土壤改良利用。根据本次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我县三、四级地约35.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12%,土壤地力改良有待提高。我县在耕地地力建设和土壤改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及中低产田改良等。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耕地投入较少、肥料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偏低等。针对土壤改良,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农田基础设施要配套、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加强对耕地土壤状况的长期监测等几个方面提出合理利用建议。4、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土壤上养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配方施肥。通过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主要农作物配方拟合,生成施肥配方,指导农户按方施肥。本研究利用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分析了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合理划分了耕地地力等级以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对于掌握全县耕地肥力具体情况、确保农业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