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一书是中医古籍中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开创了痧症研究的学术源头,也是刮痧疗法的基础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主要文献。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对该书的深入研究,由此对刮痧疗法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相关的理论研究带来不利影响。鉴于此,本论文选定“《痧胀玉衡》学术思想研究”为题,以对《痧胀玉衡》一书的学术思想及其相关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在中医古籍中,痧—指痧症,另为麻疹的别称。现代中医学所说的痧,还指“痧象”。 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刮痧。学者一般认为,刮痧疗法是由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刮痧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与《内经》所载的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有更直接的关系。它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至清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第一部痧症研究的专著——郭志邃撰于康熙初期的《痧胀玉衡》。刮痧疗法发展到现在,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自然疗法之一。 郭氏在博采众家医论和继承民间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于《痧胀玉衡》一书中首次对痧症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总结与探讨,在痧症的因、证、脉、治等各方面多有发挥。 如在病因上,他提出痧症为病不同于一般外感,而是感受了一种痧毒之气而致。这种痧毒之气属时行疫气、厉气、秽气,多于夏月暑热时作乱。在传感途径上,郭氏承袭了明代医家吴又可“戾气自口鼻侵入人体”之说,认为痧毒往往从鼻吸而入、搏激肌表。痧症的主要病机则为热毒逆乱,气血壅闭。 《痧胀玉衡》对痧症证候的叙述十分详尽,不仅从表里、脏腑、经络等角度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又对各种具体症状反复加以详述,对证候传变及痧似它证、它证似痧、它证兼痧等种种情况也多有例举。从八纲的角度概括,痧症属里热实证。痧症最为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吐泻,心烦昏闷,痰喘声哑,遍身肿胀或麻痹不仁,痧筋显现等。其脉象多洪数,或沉伏而紧,或大而无伦,或洪实有力。其中痧筋是指发痧时腿弯、肘弯上下怒张的静脉,呈深青、紫色或深红色,这是痧症的一种典型体征。郭氏认为痧无定脉、定症,多见脉症不合,强调要以验看痧筋之有无为纲。痧症证候所具有的既复杂又典型的特点,决定了痧症的诊断也要从这两方面着眼。在证候纷繁杂乱的情况下,郭氏认为有4个要点有助于痧症的诊断:即症属疑似、病症不合、症治不效与脉症不和。痧筋的辨识,是确诊痧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