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Y染色体特异EST序列的快速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又名波斯菜、田菜等,通常为雌雄异株植物,雌株和雄株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雄株花常呈穗状,着生于花茎的顶端或叶腋处,雌株花常多个花蕾成团着生于叶腋处,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性染色体演化水平处于性染色体演化的第二阶段。菠菜的染色体组(2n=12)较小,单个染色体组的基因组大约为1000Mbp,是雌雄异株植物中研究植物性别分化非常好的实验材料。目前已有细胞学研究证明菠菜最大的一条染色体(1号染色体)上具有性别决定相关的X、Xm、Y三个复等位基因,为菠菜的性染色体,雄性菠菜的基因型为XY,雌性菠菜的基因型为XX。目前X、Xm、Y三个复等位基因位点尚未被成功克隆,并且尚未有菠菜性染色体连锁功能基因克隆的报道,同时菠菜的性别决定基因尚未被发现、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染色体显微分离与杂交特异性扩增(hybrid sequenceamplification, HSA)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技术方法,将菠菜Y染色体DOP-PCR产物与雄性菠菜开花期花的cDNA杂交,以雌性菠菜基因组作为封阻,构建了Y染色体上特异表达的cDNA文库,并对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本文获得了多个菠菜Y染色体特异表达的EST序列,为菠菜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植物性染色体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对菠菜Y染色体进行了显微分离及DOP-PCR扩增,并进行了来源验证和分析;2.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快速克隆菠菜Y染色体特异EST序列的技术方法体系;3.构建了菠菜Y染色体上特异表达的cDNA文库,获得了90条有效的EST序列,片段大小介于53~486bp之间。经Blastn同源比对分析,有12条EST序列具有同源核酸序列,物种分布于菠菜、无油樟、拟南芥、垂枝桦、蓖麻等植物中。经Blastx同源比对分析,有25条EST序列具有同源的编码蛋白的核酸序列,物种分布于葡萄、水稻、大洋洲滨藜等物种中。使用Blast2Go,以1E-10作为临界值,进行EST序列的基因本体(GO)的注释,其中有18条EST序列具有523个GO功能注释,其中生物学途径结果有367个,占70.17%;细胞组件注释结果有44个,占8.41%;分子功能注释结果有112个,占21.42%。4.综合Blastn和Blastx分析结果,发现EST序列SP1-60与菠菜编码过氧化物酶的mRNA序列具有98.60%的相似性;EST序列SP2-52与拟南芥线粒体half-ABC转运相关蛋白的mRNA序列相似性有98.96%的相似性,ABC转运蛋白与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生长等生理活动相关;EST序列SP3-12与垂枝桦组氨酸激酶3的mRNA序列相似性达87.64%;EST序列SP4-42与日本鳗鲡中编码RecA家族中的DMC1的eDmc1mRNA序列相似性达96.58%,DMC1与动物雄性的性别发育及植物的减数分裂相关,缺失DMC1基因则可能会导致雄性不育现象及染色体碎片的形成;EST序列SP5-13与蓖麻铁转运蛋白的mRNA序列相似性达99.80%,铁转运蛋白与植物生长及胚胎发育相关;EST序列SP5-62与大洋洲滨藜S-腺苷-L-蛋氨酸合酶4的AnSAMS4mRNA序列相似性达81.88%。结果表明:EST序列SP2-52、SP4-42和SP5-13可能在菠菜雄性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雄性性别的分化及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能对于菠菜的雄性性别决定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后续实验研究进行分析和验证;而未能获得比对结果的序列,可能是菠菜中新发现的表达序列,其具体的功能还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探索。
其他文献
软珊瑚富含结构奇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寻找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过程中,我们对采自中国南海的两种软珊瑚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层析方法,从这两个生物样品中,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包括:7个西松烷型二萜,6个二萜二聚体。化合物的结构及相对构型通过各种光谱学分析以及与文献报道的数据对照得以确定。在对采自我国海南亚龙湾海域的圆盘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troch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