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会女子大学对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对教会女子大学的研究大都以教会学校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为主,较少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探讨教会女子大学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而深入分析其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笔者选取教会女子大学的代表学校——金陵女子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历史演变,以剖析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角色、意义和影响。清末,在创办教会教育的过程中,传教士也把具有近代西方女子教育背景的教会女学带入中国。教会女学的植入,冲击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女子教育,萌发了国人自办新女学的尝试。随着教会女学和国人自办女学的深入发展,传教士们又创办教会女子大学,首次在中国开辟了现代女子高等教育。1915年9月,继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之后,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客观上再一次提升了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自20世纪20年代后,和其他教会大学一样,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中国化和世俗化过程。在此之前,教会女学和所有教会学校一样,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中国本土教育体系的组织系统:学校完全由外国人创办和管理,并制定出外国教会从其利益和目的出发的教育目标,其招生、教学、就业等都具有明显的“外国”色彩。中国社会针对教会教育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高涨,推动了教会学校的中国化进程。民族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也使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注册管理。自二十年代末开始,各教会大学先后向政府注册,并于三四十年代在办学方针和教学内容上也日益具有中国特征。在这一背景下,金陵女大也逐步走向中国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中国人充当校长人选、学校行政管理层甚至教职工构成等由中国人占据多数;二是在办学目标上与中国社会要求和政府期待的高度对接。然而作为一所外国教会创办、并且在办学经费上严重依赖国外捐款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大的中国化又是有局限性的。与教会大学中国化同时的是其世俗化进程。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发展是教会大学世俗化的内在动力,而中国社会和政府对教会大学世俗化的要求则发挥了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教会大学的世俗化进程促进了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世俗化潮流中,金陵女大调整了其专业和课程设置,对其教学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培养了一批现代女性知识人才,这是其对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贡献。当然,在顺应世俗化潮流的同时,金陵女大为维护学校的基督教性质也努力推行宗教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各大学先后招收女生,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这也给教会女子大学带来了竞争压力。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教会女大充分整合、挖掘自身既有资源和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力图在女子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大陆解放后,金陵女大和其他教会大学一道,接受新政权对于大学教育的统一规范和要求,并努力进行调适和顺应,力图继续办学。1951年前后,绝大多数教会大学先后经历合并和调整,改为公立大学。20年代民族主义浪潮和来自中国政府、社会的其他挑战和冲击,不仅没有严重损伤教会大学的元气,反而促进了教会大学的自我调适与革新,使教会女大自身得以进一步维持和发展,同时也由此推动了教会女大作为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一员,做出独特贡献。教会女大的消亡并不能证明其教育上的必然失败。在顺应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会女大的社会角色也经历了两重变动:从外来的文化输出者角色到身兼外来文化输出者和本土文化服务者角色;从“传教士”角色到兼具和凸显“教育家”的角色。角色的变动决定了其影响的复杂性,一方面,教会女子大学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现代知识女性,推动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教会女子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又壮大和延伸了中国教会在中国妇女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