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浅水三角洲沉积垂向层序类型多、河口坝不发育、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选取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岩心、测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油藏描述技术,开展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工作,分析沉积演化规律,并综合分析储层发育特征,建立浅水三角洲储层三维地质模型,探讨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提高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挖掘油田潜力,增加油田储量,并总结出一套有效认识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储集性能和发育特征的方法和思路,为指导该类油田的剩余油预测和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和技术保障。 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综合标志层控制、井震结合、相控约束、分级旋回对比等技术方法,开展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工作,建立了浅水三角洲储层测井相识别模式,并通过典型井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垂向特征分析,提出了扶余油田泉四段的沉积模式和演化特征,认为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由4个砂层组、13个小层组成,发育了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和外前缘三种亚相类型,为一套水进背景下形成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组合,由4个次一级的水进和3个次一级的水退沉积组成。 分析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微观孔隙结构、储集物性、非均质性特征,并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大型浅水三角洲储层建筑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将浅水三角洲储层发育模式划分为6种类型,即孤立水道型、等厚水道叠加型、不等厚水道叠加型、孤立薄层型、千层饼型、不稳定互层型,并分析其演化特征,认为浅水三角洲储层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内部夹层的产状和分布特征控制着储层的发育特征。 针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储层发育特征,利用密井网的地质参数与生产动态数据相结合,选择适合研究区地质特征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扶余油田浅水三角洲的三维构造模型、相模型和相控属性模型,并综合分析沉积微相、储层建筑结构、渗透率韵律特征、重力分异作用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探讨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出储层发育模式控制下的“韵律-分异”剩余油分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