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宁城际高铁地处我国城市群最密集、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强劲的长三角核心区,紧密衔接上海、南京两大长三角中心城市。开通运营以来,运输主管部门动态调整运输产品供给方式,有效契合客流变化,运营收益良好,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2015年12月宁安城际高铁开通运营后,客流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宁安高铁发送旅客651.4万人,日均1.82万人。宁安高铁在南京南宁安场与沪宁高铁衔接,形成了一条横贯长三角城市群的沿江高铁通道。
目前,宁安高铁基本运行图是在沪宁高铁基本图的基础上编制,基于沪宁高铁运行图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铺画经验,在运行图编制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了沪宁高铁运行图的基本框架结构不发生变化,依靠编图人员成熟经验将运行线延伸,形成了宁安高铁运行图的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宁安本线列车以及宁安、合福跨线列车运行线。这样的铺画模式保留了沪宁高铁线路运行图的优点,兼顾了宁安高铁开通初期客流培育的需要,较好地适应了旅客需求。但随着宁安高铁线路客流的持续增长,需要系统研究两条高铁线路列车运行衔接问题,综合分析相互衔接的两条高铁线路客流特征和旅客出行行为,正确处理跨线列车和本线列车的关系,在提高线路通过能力的基础上,综合优化两线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列车运行图。
结合沪宁高铁、宁安高铁运营的实际,作者依托所从事的实际本职工作,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数学规划模型方法,研究以耦合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沪宁、宁安城际高铁列车运行图,在详细分析两线主要节点城市经济特征、客流特征以及线路通过能力的基础上,以南京枢纽为节点,对枢纽衔接沪宁、宁安两条高铁线路的客流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客流出行特征,一体优化设计沪宁、宁安城际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与列车运行图。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沪宁、宁安两条沿线节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客流现状分析;沪宁、宁安两条线路现状列车运行图及通过能力分析;南京枢纽内南京站城际场、南京南站宁安场及沪宁高铁仙林站节点能力的现状分析。
(2)沪宁、宁安城际高铁旅客出行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两条高铁线路旅客出行时间、列车种类的选择行为分析;竞争条件下(城际大巴、小车)出行价格的灵敏度分析;节点车站出行旅客对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便捷性的选择灵敏度分析。
(3)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客流特征分析确定了列车开行OD;分别确定了本线、跨线列车开行时间范围、开行数量与停站方案;分析了运行图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4)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根据沪宁、宁安城际高铁现状客流需求特点,分析了以沪宁高铁为基础框架,沪宁、宁安两线协调铺画周期化运行图的可行性、周期化运行图的通过能力以及周期运行图铺画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宁安高铁基本运行图是在沪宁高铁基本图的基础上编制,基于沪宁高铁运行图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铺画经验,在运行图编制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了沪宁高铁运行图的基本框架结构不发生变化,依靠编图人员成熟经验将运行线延伸,形成了宁安高铁运行图的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宁安本线列车以及宁安、合福跨线列车运行线。这样的铺画模式保留了沪宁高铁线路运行图的优点,兼顾了宁安高铁开通初期客流培育的需要,较好地适应了旅客需求。但随着宁安高铁线路客流的持续增长,需要系统研究两条高铁线路列车运行衔接问题,综合分析相互衔接的两条高铁线路客流特征和旅客出行行为,正确处理跨线列车和本线列车的关系,在提高线路通过能力的基础上,综合优化两线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列车运行图。
结合沪宁高铁、宁安高铁运营的实际,作者依托所从事的实际本职工作,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数学规划模型方法,研究以耦合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沪宁、宁安城际高铁列车运行图,在详细分析两线主要节点城市经济特征、客流特征以及线路通过能力的基础上,以南京枢纽为节点,对枢纽衔接沪宁、宁安两条高铁线路的客流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客流出行特征,一体优化设计沪宁、宁安城际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与列车运行图。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沪宁、宁安两条沿线节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客流现状分析;沪宁、宁安两条线路现状列车运行图及通过能力分析;南京枢纽内南京站城际场、南京南站宁安场及沪宁高铁仙林站节点能力的现状分析。
(2)沪宁、宁安城际高铁旅客出行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两条高铁线路旅客出行时间、列车种类的选择行为分析;竞争条件下(城际大巴、小车)出行价格的灵敏度分析;节点车站出行旅客对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便捷性的选择灵敏度分析。
(3)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客流特征分析确定了列车开行OD;分别确定了本线、跨线列车开行时间范围、开行数量与停站方案;分析了运行图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4)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根据沪宁、宁安城际高铁现状客流需求特点,分析了以沪宁高铁为基础框架,沪宁、宁安两线协调铺画周期化运行图的可行性、周期化运行图的通过能力以及周期运行图铺画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