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南疆近60a洪水灾害数据和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南疆地区及其各地州的洪灾发生次数与累计发生时间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和暴雨洪灾累计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探讨了南疆各县市的洪灾关联度及关联序;用粮食、棉花的增长率与农作物受灾率的比值表征粮食、棉花对灾害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南疆地区洪灾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在50-70年代洪灾次数较低,仅有3个高峰期,分别是1952~1953年、1963年和1966年,从1980年后洪灾次数显著上升,尤其是从1987年开始洪灾发生次数异常增多,洪灾呈逐步增多趋势。(2)3~9月是南疆地区及其各地州洪灾主要发生月份,其中,7月洪灾次数和累计发生时间最多,其次是6月,10月至翌年2月最少;喀什地区6月洪灾次数最多,7月累计发生时间最多。(3)大/暴雨洪灾累计发生时间呈上升趋势,在50~70年代累计发生时间较短,80年代有一个高峰期,是1982年,从1985年开始,大/暴雨洪灾异常增多。(4)南疆各地州洪灾次数和暴雨洪灾累计发生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从80年代开始上升趋势显著。在1950~1979年和1980~2008年两个时间段内,阿克苏地区是各地州中洪灾次数最多的地区,年平均4.57次和11.93次,也是各地州中大/暴雨洪水发生时间最多的地区,年平均4.23天和12.86天。各地州中洪灾和大/暴雨洪水年代际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巴州,分别是:29.79%、47.75%。(5)对南疆各县市洪灾灾情按灰色关联度排序分级,分为四类地区:一类区(0.6~0.7)、二类区(0.5~0.6)、三类区(0.4~0.5)、四类区(0.3~0.4),分析得出:一类区及二类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天山南脉的暴雨带和农牧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境内河流出山口较多,洪灾损失大;三类区分布在帕米尔东麓、昆仑山北麓及塔里木盆地内陆区地带,大部分县未处于天山暴雨带,洪灾较少;四类区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内陆区,气候干燥,洪水很少。(6)洪灾与各项经济指标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洪灾对土地、人口、经济存在显著影响,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牲畜养殖扩大,洪灾与人类活动关系会更加密切。南疆农作物受灾率与受灾面积呈正相关关系,其中,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近60a来受灾最严重时期,从1996开始,受灾率和受灾面积明显下降但有逐步递增趋势。粮食和棉花产量与农作物受灾率呈负相关关系,受灾率越高的年份,产量越低,相反,受灾率越低的年份,产量越高,表明洪灾对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正反馈于粮食、棉花产量。洪灾发生次数最多的7月,经济损失也最大,4~8月是洪灾经济损失高峰期。经济损失与固定资产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固定投资逐年增加,洪灾经济损失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