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和水热反应制备了掺杂Eu的SiO2干凝胶、发光薄膜,通过荧光(PL)光谱、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吸收谱(IR)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前驱液配比、掺杂浓度、退火温度等对材料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分析。经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干凝胶样品,掺杂均匀,颗粒尺寸在50-80nm,硼(B)离子进入SiO2网格,形成了Si-O-B键,改变了基质的网络结构。采用258nm激发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红光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经800℃退火处理样品的红光发射最强,出现了576nm(5D0→7F0),620nm(5D0→7F2),658nm(5D0→7F3)3条谱线,其中主峰位于620nm红光发射,对应于Eu3+离子的5D0→7F2超灵敏跃迁。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蓝光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经850℃退火的样品400-500nm蓝光发射最强,归属于Eu2+的5d→4f的跃迁发射,证明在铝离子(Al3+)存在的情形下,在高温退火过程中,使得Eu3+还原成Eu2+,从而得到了较强的蓝光发射。经1450℃真空退火处理的样品,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蓝光发射先增强后减弱,并且谱线产生了红移,当Eu掺杂量x=0.4%时,其蓝光发射强度达到最强。经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薄膜样品表面均匀,表面起伏较小,退火处理有助于改善薄膜的表面均匀度。在紫外光激发下,出现了比较少见的双峰红光发射,5D0→7F2跃迁发射最强,说明Eu3+离子处在对称性较低的配位环境中。退火处理温度对薄膜样品的发射光谱影响很大,经900℃退火处理样品发射强度达到最强。采用水热法制备的薄膜表面粗糙度较大,以262nm激发样品,在615nm和674nm处出现了双峰发射,经850℃退火处理的样品光发射最强,掺Al离子的发光薄膜,发射强度明显下降。以258nm激发干凝胶样品,出现615nm的红光发射和578nm的橙黄色发射,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发光强度逐渐增强,经750℃退火处理干凝胶样品红光发射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