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_b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公报》是民初北方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它对当时京津地方的社会面貌有着形象地反映,其中也记录了西方社会风俗的传播概况。审视这些关于西俗传播的舆论,既可以发现民初西俗东渐的总体特征,也有助于了解当时京津社会各界对西俗的不同反应,从而认识到西俗传播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第一部分,本文逐一展列了民初《大公报》舆论所聚焦的西俗要项,包括历法、服饰、女性、婚姻、消费、娱乐、交通等。具体讲,一方面包括西方的风俗习惯,即近代西方国家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共同习惯,如衣着、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等方面的好尚、信仰和禁忌;另一方面指西方的社会风气,即近代西方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言行方面的普遍倾向,如生活上追求奢糜、讲究时髦、推崇自由等。第二部分,分析以上这些舆论,不难发现在民初京津地方西俗的传播呈现出洋化、非衡及重商的特征。“洋化”是指在民初社会风尚失去传统导向和控制的时期,人们盲目推崇一切西俗的行为;“非衡”是指民初西俗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阶级间的不均衡传播状况;“重商”则指西俗传播带动了西方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同商业关系密切,同时,还表现在对西方商业习俗的重视和学习上。第三部分,通过《大公报》中相关舆论,具体考察民初官方、商界及文化界分别关注哪些西俗,以及关注的原因,从而探究民初西俗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此外,进一步考察了社会各界对西俗采取的不同反应,有助于全面了解民初世人对西俗的认识,及西俗在京津地方所处的传播环境。第四部分,结合《大公报》中有关西俗的舆论,归结出民初西俗传播的民智启蒙意义和救亡、强国意义。前者是对西俗中“文明”、“科学”和“健康卫生”一面的认识,后者则是对西俗在强壮民族和强大国家方面重要性的体会。此外,还对西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封建价值观的顽固性、传统风俗的实用性、风俗演变的规律性等阻力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到西俗启蒙意义受损的原因。民初《大公报》借助新闻、言论、杂录、来函等栏目,围绕近代西方社会风俗展开了讨论,不论是除旧布新的主变,还是思源求本的主守,都将开民智的启蒙要求和救亡精神贯穿始终,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演变和文化变迁轨迹,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书院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宋代书院在发展中得到了来自多方力量的支持
明州科举在宋代科举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整个明州科举史,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是明州科举发展的鼎盛阶段。本文在考订宋代明州进士总数和籍贯的基础上,对明州科举概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