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迫于新增贷款规模或是资本充足率偏低等压力,一直尝试创新信贷资产出表,甚至延伸至同业投资下的非标投资资产出表。自1998年来至今,资产出表历经多种模式,各种途径,如银信合作、理财投资、同业投资等,有人将其转让行为列入“影子银行”范畴,但一直未有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银行在实际操作信贷资产出表时,一直与监管“周旋”,多数为规避监管而套用的各种结构化金融,两方处于“先发展后规范再创新再监管”的循环模式。但随着金融的深化改革和创新,监管的政策逐渐规范和理性,简单的创新与规范已满足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的资产出表模式已遇到瓶颈。在监管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银行信贷资产出表开始转向资产证券化方向发展。中国自2005年3月开始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历经几次试点实践,政策逐渐支持放开并落实,产品创新更加丰富,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基础资产不断多元化。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已发展形成两种主流证券化:银监会/人行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监会监管的企业资产证券化。这两种模式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出表都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运用已有初步研究,但在其非标投资资产出表中还有值得研究的领域。资产证券化能够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是实体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处于试点创新,但作为提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水平的一种金融工具,尤其是信贷资产出表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已发觉其带来的政策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将深入研究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各历史阶段特征,对历年相关监管政策演变进行动态与静态分析,通过现状提出现阶段信贷资产出表存在的问题,分析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和运用于信贷资产出表的实践模式,通过三家商业银行的案例,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非标投资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三大种类,研究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运行机制和影响意义,希望借此对实际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