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黄尾矿是三氧化二砷冶炼过程产生的低品位弃矿,由于其无任何处理处置露天堆放,导致雄黄逐渐被风化氧化,大量砷以可溶态的形式转移至环境中,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及人体健康。稳定化是含砷废渣常用的处理处置技术之一,能够将含砷废渣中的砷转化为低溶解度、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的形式,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而雄黄尾矿中砷的稳定化机制研究较少,且中试工程也少有报道。本文以云南省某冶炼厂历史遗留的雄黄尾矿为对象,分别对雄黄尾矿的基本性质、雄黄尾矿中砷的稳定化小试处理、机理及中试工程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雄黄尾矿主要由Si、As、Ca、Al等元素组成,其中总砷含量高达140,700mg kg–1,砷浸出浓度为135 mg L–1,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限值(5.0 mg L–1),属于危险废物。尾矿中的砷主要以含砷矿物的形式存在,分别为含As(Ⅱ)的雄黄(AsⅡ4S4)和含As(V)的毒石(CaHAsVO4·2H2O),其中As(Ⅱ)和As(V)分别占总砷含量的38.5%和61.5%。(2)雄黄尾矿中砷的稳定化小试研究筛选出七水合硫酸亚铁(简称硫酸亚铁)为最佳的稳定化药剂,并优化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破碎粒径为6 mm,硫酸亚铁用量为15%,水添加量为150 m L kg–1尾矿,养护2 d。最优工艺条件处理后雄黄尾矿的砷浸出浓度降低至2.09 mg L–1,低于《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中砷浸出浓度的限值(2.5 mg L–1),且标准中限定的其他重金属如Pb、Zn、Ba等浸出浓度也均满足填埋要求。(3)在弱酸性及有氧条件下,硫酸亚铁稳定化雄黄尾矿中砷的主要机理为雄黄尾矿中溶解度相对较高的含砷矿物(毒石和雄黄)转化为难溶的铁砷矿物(臭葱石和砷铁矿)。具体的转化过程为硫酸亚铁水解氧化产生的H+和Fe(OH)3先促进毒石中H2AsO4–的溶出和雄黄中As(Ⅱ)向H2AsO4–的氧化,Fe2+和Fe(OH)3再进一步与H2AsO4–结合,逐渐转化为臭葱石和砷铁矿。此外,硫酸亚铁的加入有利于雄黄尾矿中砷的长效稳定,当养护时间从1 d延长至365 d,处理后雄黄尾矿的砷浸出浓度从5.77 mg L–1降低至1.41 mg L–1,雄黄尾矿中吸附态砷和无定型铁砷沉淀也逐渐向更加稳定的铁砷矿物转化。(4)在云南省雄黄尾矿堆放区周围进行了雄黄尾矿稳定化处理处置的中试工程,中试规模为每批次处理1吨雄黄尾矿,进行6个批次稳定化试验,雄黄尾矿的处理量共计6吨。6批中试样本采集于2个不同点位3个不同深度,总砷含量范围为6.9%17.2%,浸出浓度范围为13.178.7 mg L–1。中试规模下,工业级七水合硫酸亚铁(简称工业级硫酸亚铁)同样能够高效地稳定尾矿中的砷,当工业级硫酸亚铁用量大于25%时,雄黄尾矿的砷浸出浓度均能达到修复目标。按照工业级硫酸亚铁用量25%、水添加量150 mL kg–1尾矿计算,处理每吨雄黄尾矿所需的药剂成本约5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