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阿门塞斯冥国——辩证法的祛魅与“两个世界”在实践辩证法中的统一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起始终延续着“两个世界”——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划分,它具体表现为本体与现象、形上与形下、心灵与物质、理智认知与感觉经验、上帝之国与地上之国等等的区分,这两个世界迥然相异、互相排斥,哲学家往往以前者的无限、绝对和完美来反思和批判后者的有限、相对和缺陷。但是,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这种二元分立限制了批判的力度,因为它既然以这种彻底的“分”为出发点,对于经验世界来说这种批判的尺度、动力只能来自外部的超验世界,并使得超越的理想难以真正地落实于经验的现存,这表现在社会现实中一部分人悲观绝望地躲藏在“不动心”或宗教幻想的天国里,而另一部分人则沉迷于尘世的聒噪中苟且求安、丧失追求。另外哲学上的这种二分实质上也是有缺陷的,因为与经验世界对立的超验世界是以经验世界为自己存在的界限的,这与它无限、绝对和完美的性质相矛盾。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更加凸显了“两个世界”的对立,哲学史发展到不得不解决这个对立的地步。黑格尔哲学为解决这个问题提示了辩证法这一思路,辩证法基于自我否定,批判、发展的动力从遥远的超验世界下降为主体自身的矛盾,而且超验之物的实现也不是一下子获得的,它有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历史主义的伟大构想为实现“两个世界”的统一提供了路径。但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仍然囿于纯粹思辨当中,辩证的否定也仅仅发生在概念领域,这窒息了辩证法的锋芒,反而使“两个世界”的分裂走向极端。青年黑格尔派用绝对的否定突破了黑格尔保守的体系,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又通过回到“感性对象”,为辩证法摆脱概念思辨的迷雾,找寻运动发展的真正基础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不满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的抽象和空洞,他将批判的矛头逐步由宗教指向政治国家,由政治国家指向市民社会,最终发现了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人类实践本身,因为他揭示了人类实践即同时具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特征,它蕴含着批判否定自身并向前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也不断使人的存在由必然进至自由。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一方面立足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现实,一方面又彰显了超越否定现实的批判力量,它最终通过对人类实践本身的分析和揭示统一了“两个世界”。本文即以黑格尔逝世之后直至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这段时期为思想史背景,分析探讨青年黑格尔派各代表人物的“批判”理论,并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厘清实践辩证法的产生经过。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对“两个世界”的统一的探讨,可以一方面在理论上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进一步反思和认识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本身必须处理超验与经验、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并为提出合理的规范和引导方案准备理论参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认为辩证法与马克思哲学对“两个世界”的统一具有不可剥离的关系,并结合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从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历程中探寻辩证法的“祛魅”(即实践辩证法的创立过程)对“两个世界”的统一。
其他文献
将钛片放入NaOH溶液中,用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线阵列薄膜。系统地研究了水热参数对产物的影响以及纳米结构TiO2的生长机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
刘蕺山是宋明儒学的殿军,他对过恶的照察已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主要通过将过恶问题置于蕺山思想的整体框架下来考察蕺山在该方面论述之独特性,并阐明这种在过恶问题上的独特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哲学方法和哲学体系,是我们全面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途径。它直接来源于胡塞尔对《观念I》的不满,尤其是其中的笛卡尔式道路,此外还受到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形成了一套兼有德性理论和规范性行为理论的儒家思想学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较大,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政治应用。本文集中探讨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其当历史影响,从新的角度构建荀子政治伦理学的思想,正确认识荀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以下及部分进行探讨。荀子作为一名中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当时各诸侯国合纵连横,社会动荡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发展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