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蒙娜·德·波伏娃所处的时代是女性主义运动盛行的时候,女性的权力意识进一步觉醒,并开始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福利。其女性主义论著《第二性》应运而生全面的分析了女性处境与地位,并由此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大胆假想,且进一步论证道:妇女在漫长的男性创造的人类社会中,并没有成为一个作为性别自主存在的历史主体,而仅仅是一个相对存在。针对此种情况,波伏娃在随后的两部伦理学著作《皮鲁斯与齐涅阿司》、《模糊性的道德》中阐述了期望男女两性能通过“坦率地承认他者,将自己和他者互相看成是主体”的方式建立一种两性和谐的性别伦理关系。并以此打破传统男权社会中所构建的女人被男人造就的绝对他者存在的伦理道德观,恢复道德自由在人的生存中所占有的绝对崇高的地位。对于这一伦理道德理想,波伏娃有着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并通过其作品进行了创作实证,她与萨特之间充分自由的“契约”型“新型夫妻关系”更是波伏娃对这一伦理道德理想的亲身实践。在本论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波伏娃的一系列伦理学著作和小说的分析为依托来探讨波伏娃的女性伦理观。波伏娃的女性主义伦理学观点认为道德自由必须被看作人类生存的目标,而传统的伦理学观点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基础上,正好束缚了女性的道德自由。因此,波伏娃期望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为基石,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为指引,结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一种能够打破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她的模糊性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绝对他者”的批判;二是希望女性能自我觉醒,寻求“存在的欲望”;三是女性能够走向自由的存在,与男性共建和谐的性别伦理观。而波伏娃一系列长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与此种伦理学观念相对应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波尔和莫尼克为代表的在传统伦理观熏陶下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主体性、超越性而陷入“内在性”无法自拔的女性,她们逐渐学会适应她们的生存状况,并将自己封闭在停滞的、重复的天地内的,并以“绝对他者”的身份而存在;第二类则是以弗朗索瓦兹、洛朗斯为代表的寻求“自我”独立意识的女性,因为逐渐觉醒的女性发现其自身就是一个主体,因而对主动性和自由有着天然的要求,但这一愿望与男性要求她承认自身被动的客体之间发生了冲突,因此女性开始寻求自身的解放;综观这一追寻过程,作品中女性发现单纯依靠自身,自由、独立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真正的自由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于是一种两性和谐的、模糊的伦理观点应运而生,以海伦为代表的与男性和谐发展的女性成为第三类符合波伏娃模糊性伦理道德观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