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代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源于1960s,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的面世,标志CPR经历了50周年。随着心脏骤停机制研究的深入和施救措施的改进,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但ROSC只是心脏骤停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而非心肺复苏的最终目标。
ROSC是机体在经历长时间的、完全的、全身性缺血、成功心肺复苏后的一个非自然性的病理生理状态,ROSC后患者总体预后并未得到相应改善。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ODS,PR-MODS)作为MODS的特例,是继发于心脏骤停后机体因严重的缺血、缺氧、酸中毒及各种氧自由基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很多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导致CPR后MODS,其中以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影响存活率最重要因素。
2010年指南指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在心脏骤停后很常见,多由于复苏后第一个24小时内的顽固性低心排指数所致。为指导后续的治疗,在心跳骤停后的第一个24小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评估心脏功能有帮助。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心动图来评价非心源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24小时(h)内左心室功能变化,并探讨患者短期预后与左心室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我院急救服务体系(120指挥平台)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50例既往无心功能障碍,非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后患者,收集其相关资料。由同一检查者通过同一台PHILIPS SONOS5500彩超机监测其心肺复苏后12h、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等指标。依据临床预后将患者分为复苏后存活>12h组与存活<12h组,并将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SS11.5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结果:心脏彩超检查,复苏后存活>12h组(35例),其12-24h内LVEDV和LVESV高于正常值[(98.23±12.75)ml vs(70.0=20.0)ml,t=16.96,P<0.01;(46.87±11.54)mlvs(24.0±10.0)ml,t=11.74,P<0.01];且其12h内LVEDV和LVESV低于复苏后存活<12h组(15例)[(103.58±15.86)mlvs(120.46±22.31)ml,t==3.12,P<0.01;(52.54±14.30)ml vs(63.72±13.58)ml,t2.77,P<0.01]。复苏后存活>12h组其12-24h内LVEF和SV低于正常值[(48.85%±5.67%)vs>50%;(63.41±6.78)ml vs(71.3±9.97)ml,t=7.74,P<0.01];且12h内LVEF和SV高于存活<12h组[(46.26%±6.58%)vs(40.06%±8.12%),t=2.54,P<0.01;(55.71±7.32)ml vs(54.72±6.67)ml,t=2.81,P<0.01]。复苏后存活>12h组(35例),其12h内LVEDV和LVESV高于12-24h内[(103.58±15.86)ml vs(98.23±12.75)ml,t=10.16,P<0.01;(52.54±14.30)ml vs(46.87±11.54)ml,t=8.38,P<0.01];12h内LVEF和SV低于12-24h内[(46.26%±6.58%)vs(48.85%±5.67%),t=3.21,P<0.01;(55.71±7.32)mlvs(63.41±6.78)ml,t=5.47,P<0.01]。
结论: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病史,非心源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24小时内,左心室功能均较正常低下;存活时间与心脏损伤程度有关,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较高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较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功能损伤程度在24小时内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