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以市场机制来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各国的低碳经济实践中来,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服务于这一市场以及基于该市场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活动共同构成了碳金融。目前我国是国际碳市场上最重要的卖方,而国内的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有限,尤其是对于定价机制的建设还相当匮乏,因此,我国急需对碳金融定价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碳金融市场的诞生、发展之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接着以湖北省和广东省碳试点市场自建立以来进行交易的价格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建立GARCH实证模型,试图运用实证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加强对规范分析的支撑,同时为未来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全国范围内碳排放市场的建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立足碳金融定价机制这一主体概念,具体分析了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大环境的深刻内涵,并梳理了碳金融的由来、发展及价格运作机制,提出了影响碳价变动的因素。紧接着立足国际市场,通过分析欧盟、美国和其他典型的国外碳交易市场,对其相对完善定价机制的特征和经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经验总结,旨在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为我国碳价机制的运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随后重点分析了我国的碳试点市场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以湖北碳市场和广东碳市场自成立以来的碳交易价格数据为例建立实证分析模型,探究影响其价格波动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最后从市场监管、制度完善、政策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碳金融定价及交易发展的相关策略,在梳理我国碳交易市场和碳价波动特征的基础上对价格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通过这些建议助力我国全面建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完善碳金融定价机制,争取早日获取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定价权,在国际碳交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建设,使我国形成完善的碳金融定价机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