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普鲁士德国政治腐朽、经济落后、思想禁锢,广大劳动人民民生状况堪忧。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对比显示出的巨大差距下,马克思开始了无产阶级民生问题的关注。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民生思想、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民生思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民生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的民生思想。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分为萌芽、形成、完善和成熟三个阶段。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出发点是民众的生活需求,其中包括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其次,民生的本质在于实践,即人民群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建立和改善社会关系的劳动实践活动;再次,民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里的发展包括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充分性。马克思在研究民生思想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方案,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理想民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劳动者普遍接受教育、将科学转化成生产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马克思民生思想对中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吸收马克思民生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将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形成“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民生理念,接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生建设理论,指引并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马克思民生思想对中国民生建设同样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马克思认为民生的本质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民生。依托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我们要寻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民生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事业的实践指导作用。在我国的民生建设实践中要突出做好经济发展、扩大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总之,我们在民生建设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使全体人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